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9-10页 |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9-10页 |
·棉属栽培种间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0页 |
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 | 第10-12页 |
·杂种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 | 第10页 |
·杂种棉的抗性遗传 | 第10-12页 |
·抗枯萎病性的遗传 | 第11页 |
·抗黄萎病性的遗传 | 第11页 |
·抗虫性遗传 | 第11-12页 |
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4 棉花杂交种制种途径研究 | 第13-15页 |
·不育系利用的研究 | 第13-14页 |
·化学杀雄技术的研究 | 第14页 |
·温敏不育系的研究 | 第14页 |
·人工杂交制种技术 | 第14页 |
·海陆杂种棉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其它利用途径 | 第15页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 | 第15-16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16页 |
·遗传效应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30个陆地棉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 | 第17-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17-18页 |
·生育期记载 | 第17-18页 |
·产量性状的调查 | 第18页 |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9页 |
·生育期比较 | 第18-20页 |
·综合农艺性状比较 | 第20-29页 |
·株高 | 第20-22页 |
·果枝数 | 第22-23页 |
·单铃重 | 第23-24页 |
·衣分 | 第24-25页 |
·单株成铃数 | 第25-27页 |
·籽棉产量 | 第27-28页 |
·皮棉产量 | 第28-29页 |
3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30个陆地棉杂交组合及6个亲本的遗传效应研究 | 第31-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1-32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31-32页 |
·遗传效应的研究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2-36页 |
·亲本间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32-33页 |
·产量组成因素的配合力分析 | 第33-35页 |
·亲本间产量的配合力分析 | 第35-36页 |
·不同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研究的主要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