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与应对机制研究--基于“宜黄事件”的个案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22页
   ·选题背景第8-10页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第8页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影响巨大第8-9页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应对机制成为关注的热点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网络舆情的研究第10-11页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第11页
     ·网络舆情的形成研究第11-13页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研究第13-14页
     ·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研究第14-15页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研究第15-16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9页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第16-18页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第18-19页
   ·研究设计第19-21页
     ·研究目标第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意义第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创新之处第21-22页
2 宏观视角: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分析第22-29页
   ·个案回顾—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第22-23页
   ·个案的网络舆情回放第23-25页
     ·个案网络舆情的发贴量分析第23-24页
     ·个案网络舆情的形式分析第24-25页
   ·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第25-26页
     ·直接参与性第25页
     ·时效性第25-26页
     ·自由隐蔽性第26页
     ·偏差干扰性第26页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特点分析第26-29页
     ·参与群体的结构复杂化第26-27页
     ·无直接利益诉求第27页
     ·网络舆情呈现非理性化效应第27-28页
     ·群体极化现象表现突出第28-29页
3 微观视角: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过程第29-44页
   ·网络舆情的发端期第30-32页
     ·网络议题的形成第30页
     ·网民的持续关注第30-32页
     ·意见震源的形成第32页
   ·舆论漩涡的形成期第32-39页
     ·媒体的报道第33-34页
     ·网络意见的碰撞第34-37页
     ·意见领袖促成网络舆论第37-38页
     ·权威意见引导网络舆论第38-39页
   ·网络舆情的缓解期第39-44页
     ·舆论的平息第39-40页
     ·各阶层的总结反思第40-44页
4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第44-57页
   ·网络舆情发端期的应对机制第44-47页
     ·信息收集是潜伏阶段的基础第45-46页
     ·建立高效的监测分析系统第46-47页
   ·舆论漩涡形成期的应对机制第47-54页
     ·信息公开第47-49页
     ·启用紧急处理机制,避免网络舆情超出可控范围第49-51页
     ·畅通各参与主体的协调沟通机制第51-52页
     ·多渠道实现民意诉求与表达,构建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第52-54页
   ·网络舆情缓解期的应对机制第54-57页
     ·重视后期的善后处理及反馈工作,抑制舆情再次爆发第54-55页
     ·健全法律的救济渠道,降低再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第55-57页
5 结论第57-59页
   ·研究结论第57-58页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介语境下电视媒体和受众互动研究
下一篇:郑樵文献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