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10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0-1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 2 寒区隧道的工程特性 | 第14-24页 |
| ·冻土的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 ·冻土的定义 | 第14页 |
| ·冻土的分类 | 第14页 |
| ·冻土区地温状况 | 第14-15页 |
| ·寒区隧道的工程特性 | 第15-19页 |
| ·寒区隧道分区 | 第15-16页 |
| ·寒气隧道分类 | 第16-18页 |
| ·寒区隧道工程的特殊性 | 第18-19页 |
| ·寒区隧道产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第19-23页 |
| ·冻害产生的原因 | 第19-20页 |
| ·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0-22页 |
| ·防治措施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3 寒区隧道温度场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24-38页 |
| ·工程概况 | 第24-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24-25页 |
| ·隧道结构设计 | 第25-27页 |
| ·隧道温度场的现场监测 | 第27-30页 |
| ·温度场测试项目与仪器 | 第27-28页 |
| ·温度场的测试断面及测点位置的布置 | 第28-30页 |
| ·温度场观测时间与频率 | 第30页 |
| ·隧道围岩温度分析 | 第30-35页 |
| ·测温元件编号与埋深的关系 | 第30页 |
| ·隧道内各断面围岩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第30-34页 |
| ·隧道纵向围岩内温度分析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8页 |
| 4 寒区隧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38-70页 |
|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38-47页 |
|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第38-40页 |
| ·热分析控制微分方程与有限元法 | 第40-45页 |
| ·热分析的材料特性 | 第45-46页 |
| ·传热学的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6-47页 |
| ·季节冻土区隧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7-5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热学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 ·温度场模拟 | 第51-56页 |
| ·隧道不同位置保温层的模拟分析 | 第56-60页 |
| ·10cm厚保温层设置在二次衬砌的表面 | 第56-57页 |
| ·10cm厚保温层设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 | 第57-58页 |
| ·10cm 保温层在初期支护表面和二次衬砌表面各设 5cm | 第58-60页 |
| ·季节冻土区隧道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 | 第60-65页 |
| ·热—应力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0页 |
| ·冻土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60-61页 |
| ·冻土力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 | 第61页 |
| ·天恒山隧道温度场与应力场耦合的数值模拟 | 第61-65页 |
| ·不同材料保温性能研究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7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