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关于技术引进的阶段划分 | 第11页 |
| ·日本战后技术创新模式及政策研究 | 第11-12页 |
| ·文献简要评析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技术引进的含义 | 第15-16页 |
| ·技术创新的含义 | 第16-17页 |
| ·技术演变及其动力的理论阐述 | 第17-21页 |
| ·技术的演变规律 | 第17-19页 |
| ·技术演变的动力 | 第19-21页 |
| 第3章 战后日本技术由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 | 第21-33页 |
| ·战后日本技术的引进阶段 | 第21-26页 |
| ·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期——科技转型期 | 第21-23页 |
|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技术效仿转型期 | 第23-26页 |
| ·战后日本技术的创新阶段 | 第26-33页 |
| ·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期——二次创新期 | 第26-29页 |
| ·日本战后经济稳定增长期——自主创新期 | 第29-33页 |
| 第4章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社会条件的作用分析 | 第33-47页 |
| ·战后日本经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 | 第33-37页 |
| ·战后日本技术演变的经济条件 | 第33-35页 |
| ·战后日本经济条件对技术演变的作用分析 | 第35-37页 |
| ·战后日本政治——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主导条件 | 第37-41页 |
| ·战后日本技术演变的政策条件 | 第37-38页 |
| ·战后日本政策条件对技术演变的作用分析 | 第38-41页 |
| ·战后日本教育--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 | 第41-44页 |
| ·战后日本技术演变的教育条件 | 第41-42页 |
| ·战后日本教育条件对技术演变的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 ·战后日本文化--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整合条件 | 第44-47页 |
| ·战后日本技术演变的文化条件 | 第44-45页 |
| ·战后日本文化条件对技术演变的作用分析 | 第45-47页 |
| 第5章 我国应对技术演进的社会条件现状与变革的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 ·战后日本应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社会条件的经验与不足 | 第47-50页 |
| ·战后日本应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社会条件的经验 | 第47-48页 |
|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创新”模式应对上世纪末社会条件演进的滞后 | 第48-50页 |
| ·战后日本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过渡的社会条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3页 |
| ·依据经济实力增强逐渐扩大技术引进 | 第50页 |
| ·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 第50-51页 |
| ·关注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 | 第51页 |
| ·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 第51-52页 |
| ·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 | 第52页 |
| ·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建设 | 第52-5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必须与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条件相契合 | 第53页 |
|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必须与社会条件的时代演进相适应 | 第53页 |
|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模式的借鉴不可“悬置”社会条件分析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