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 ·性能化抗震设计 | 第18-20页 |
| ·论文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三种不同截面形式空间钢管拱桁架结构计算模型设计 | 第22-36页 |
| ·结构计算模型 | 第22-24页 |
| ·几何尺寸 | 第22-23页 |
| ·荷载取值 | 第23页 |
| ·截面选择 | 第23-24页 |
| ·不同截面形式钢拱结构材料表及其应力比 | 第24-29页 |
| ·模型一(倒三角形) | 第24-25页 |
| ·模型二(正三角形) | 第25-27页 |
| ·模型三(梯形截面) | 第27-29页 |
| ·结构模态与反应谱分析 | 第29-34页 |
| ·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 ·分析结果 | 第30-34页 |
| ·不同截面形式刚拱桁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三种不同截面形式空间钢管拱桁架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36-100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6-37页 |
| ·塑性铰理论 | 第37-39页 |
| ·塑性铰判定准则 | 第37-38页 |
| ·塑性铰参数的定义 | 第38-39页 |
|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初始条件 | 第39页 |
| ·倒三角形截面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39-60页 |
| ·上海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39-46页 |
| ·HOLLYWOOD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46-53页 |
| ·LWD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53-59页 |
| ·最大节点屈服位移比 | 第59-60页 |
| ·正三角形截面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0-79页 |
| ·上海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60-66页 |
| ·HOLLYWOOD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66-72页 |
| ·LWD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72-77页 |
| ·最大节点屈服位移比 | 第77-79页 |
| ·梯形截面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79-97页 |
| ·上海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79-84页 |
| ·HOLLYWOOD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84-90页 |
| ·LWD波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90-96页 |
| ·最大节点屈服位移比 | 第96-97页 |
| ·三种不同截面的比较分析 | 第97-100页 |
|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 | 第97-98页 |
| ·结构塑性铰发展过程及最薄弱位置 | 第98页 |
| ·结构位移延性系数比较 | 第98-100页 |
| 第四章 三种不同截面形式空间钢管拱桁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100-116页 |
| ·PUSHOVER分析的理论 | 第100-104页 |
|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100页 |
| ·结构位移性能需求 | 第100-102页 |
| ·Pushover加载方式 | 第102-104页 |
| ·倒三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4-108页 |
| ·分析工况 | 第104页 |
| ·分析结果 | 第104-106页 |
| ·与动力时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 第106-108页 |
| ·正三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8-111页 |
| ·分析工况 | 第108页 |
| ·分析结果 | 第108-110页 |
| ·与动力时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 第110-111页 |
| ·梯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11-115页 |
| ·分析工况 | 第111-112页 |
| ·分析结果 | 第112-114页 |
| ·与动力时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 第114-115页 |
| ·本章总结 | 第115-11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 ·展望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