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8页 |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0-13页 |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水体污染的成因 | 第11-12页 |
·水体污染的危害 | 第12页 |
·水体污染治理的意义 | 第12-13页 |
·氮循环及水体氮素污染 | 第13-15页 |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 第13-15页 |
·水体氮素污染及其危害 | 第15页 |
·污水脱氮技术 | 第15-20页 |
·污水脱氮方法概述 | 第15-18页 |
·微生物菌剂法污水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20页 |
·好氧反硝化细菌及其在污水脱氮领域中的应用 | 第20-26页 |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种类 | 第20-22页 |
·好氧反硝化机理 | 第22-23页 |
·好氧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好氧反硝化细菌在污水脱氮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26页 |
·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4页 |
·环境样品来源 | 第28页 |
·试剂 | 第28-30页 |
·药品 | 第30页 |
·PCR引物 | 第30-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分析软件 | 第32页 |
·种子液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40页 |
·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和筛选 | 第34页 |
·菌株ADH1的16S rDNA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34-35页 |
·菌株ADH1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osZ的检测及测序分析 | 第35页 |
·菌株ADH1对NH_4~+-N、NO_3~--N的转化方式 | 第35-36页 |
·菌株ADH1反硝化作用条件优化 | 第36-38页 |
·污水脱氮试验 | 第38-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2页 |
·菌株ADH1的分离与鉴定 | 第40-44页 |
·菌株ADH1的分离 | 第40-41页 |
·菌株ADH1的鉴定 | 第41-42页 |
·菌株ADH1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osZ的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菌株ADH1对NH_4~+-N、NO_3~--N的转化方式 | 第44-49页 |
·菌株ADH1对NH_4~+-N的转化方式 | 第44-46页 |
·菌株ADH1对NO_3~--N的转化方式 | 第46-47页 |
·NH_4~+-N、NO_3~--N共存时菌株ADH1对它们的转化方式 | 第47-49页 |
·菌株ADH1反硝化作用条件优化结果 | 第49-56页 |
·最佳碳源试验 | 第49-50页 |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最陡爬坡试验 | 第51页 |
·BBD试验结果及相应面分析 | 第51-56页 |
·菌株ADH1的污水脱氮效果 | 第56-62页 |
·无曝气组中各类氮素含量及细菌群落的变化 | 第56-59页 |
·曝气组中各类氮素含量及细菌群落的变化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 第62页 |
·菌株ADH1对NH_4~+-N、NO_3~--N的转化方式 | 第62-63页 |
·影响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63-64页 |
·菌株ADH1的脱氮效果及其应用前景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