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引言 | 第8页 |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 | 第8-12页 |
·物化法 | 第9页 |
·生物法 | 第9-10页 |
·化学法 | 第10-12页 |
·小结 | 第12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产生及发展 | 第12-13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催化剂的研究 | 第14-17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发展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5页 |
·染料废水测试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催化剂结构表征的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第3章 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第25-41页 |
·引言 | 第25页 |
·载体的选择与活化 | 第2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7页 |
·单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双组分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Ce掺杂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催化剂降解性能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装置 | 第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实验水样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单组分催化剂的选择 | 第28页 |
·铜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双组分催化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催化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1-33页 |
·稀土Ce掺杂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35-37页 |
·催化剂使用寿命及再生研究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CWPO降解模拟染料废水的工艺研究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页 |
·酸性大红GR简介 | 第41-4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2-4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3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废水进水pH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正交实验 | 第46-49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验证实验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CWPO处理实际工业染料废水的工艺研究 | 第50-55页 |
·引言 | 第50页 |
·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50页 |
·CWPO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工艺研究 | 第50-54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紫外光助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模拟染料废水的研究 | 第55-62页 |
·引言 | 第55页 |
·实验装置 | 第55-56页 |
·降解工艺研究 | 第56-61页 |
·不同氧化体系对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57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废水进水pH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9-60页 |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总结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