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台塬区分布状况 | 第21-23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3-25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8页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8-38页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28-29页 |
·遥感数据源选取 | 第28页 |
·非遥感数据的收集 | 第28页 |
·野外考察路线 | 第28-29页 |
·遥感数据处理 | 第29-32页 |
·波段组合分析 | 第29-31页 |
·影像几何校正 | 第31-32页 |
·影像的拼接、投影转换与不规则分幅剪裁 | 第32页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2-38页 |
·分类解译 | 第32-33页 |
·影像解译 | 第33-35页 |
·分类后处理及精度评价 | 第35-38页 |
第3章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研究 | 第38-54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8-47页 |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 | 第42-43页 |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 第43-44页 |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44-47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 | 第47-54页 |
·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47-49页 |
·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49-54页 |
第4章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各自然因素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 第54-70页 |
·气候要素对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54-59页 |
·气候要素概述 | 第54页 |
·气候分区和结果 | 第54-59页 |
·地形要素对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59-63页 |
·地形要素概述 | 第59-60页 |
·高程分级和结果 | 第60-63页 |
·水文因素对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63-67页 |
·水文因素概述 | 第63页 |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指数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64-67页 |
·土壤因素对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67-70页 |
·土壤因素概述 | 第67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土壤分布 | 第67-70页 |
第5章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及调控对策 | 第70-88页 |
·社会经济基础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第70页 |
·黄土台塬区人文因素总体特征 | 第70-77页 |
·人口因素 | 第71-74页 |
·经济因素 | 第74-76页 |
·政策因素 | 第76-77页 |
·黄土台塬区人文因素定量分析 | 第77-86页 |
·指标选取 | 第77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77-83页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83-86页 |
·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变化调控对策 | 第86-88页 |
·保护耕地的动态平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 第86-87页 |
·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管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8-92页 |
·主要结论 | 第88-90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