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锂离子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锂钴氧化物 | 第13-14页 |
·锂锰氧化物 | 第14-15页 |
·锂镍氧化物 | 第15页 |
·磷酸盐 | 第15-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与性能测试 | 第24-30页 |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材料合成 | 第25页 |
·LiFePO_4/C的合成 | 第25页 |
·LiFe_(1-x)M_xPO_4/C的合成 | 第25页 |
·材料的表征 | 第25-28页 |
·差热-热重分析(DSC-TGA) | 第25-26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26-27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27页 |
·振实密度的测定 | 第27页 |
·主要化学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 第28页 |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8-29页 |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分步碳包覆合成高密度LiFePO_4/C复合材料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Fe_2P_2O_7/C的合成 | 第30-31页 |
·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1页 |
·Fe_2P_2O_7/C的分析 | 第31-33页 |
·Fe_2P_2O_7/C的热处理分析 | 第31-32页 |
·Fe_2P_2O_7/C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LiFePO_4/C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3-39页 |
·合成温度对样品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33页 |
·合成温度对样品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33-34页 |
·合成温度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合成时间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优化条件下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6-37页 |
·循环伏安研究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磷酸铁锂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40-62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前驱体的合成 | 第40页 |
·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40页 |
·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40-45页 |
·前驱体的研究 | 第41-44页 |
·磷酸铁锂合成温度的研究 | 第44-45页 |
·金属V离子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45-53页 |
·掺杂量对结构影响 | 第45-46页 |
·掺杂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碳含量对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合成温度对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49-51页 |
·合成时间对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1-52页 |
·最优化条件下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3页 |
·金属Nb离子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53-58页 |
·掺杂量对结构影响 | 第54-55页 |
·掺杂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优化条件下材料的性能和形貌 | 第56-58页 |
·钒和铌最优结果的比较 | 第58-61页 |
·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58页 |
·循环伏安研究 | 第58-59页 |
·交流阻抗研究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