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采空区研究方法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采空区的探测及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 2 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勘察研究 | 第18-36页 |
|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概况 | 第18-20页 |
| ·采空区现场探测技术研究 | 第20-35页 |
| ·钻孔探测 | 第20-25页 |
| ·地球物探技术 | 第25-33页 |
| ·采空区残余变形监测研究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公路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分析 | 第36-51页 |
| ·地表移动变形的基本指标 | 第36-38页 |
| ·下沉量W 和水平移动值U | 第36-37页 |
| ·倾斜变形 | 第37页 |
| ·曲率变形k | 第37页 |
| ·水平变形ε | 第37-38页 |
|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计算方法 | 第38-40页 |
| ·地表变形基本参数实测方法 | 第38页 |
| ·地表变形基本参数经验方法 | 第38-40页 |
|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的预计 | 第40-50页 |
| ·预计方法 | 第40-48页 |
| ·地表移动与变形参数计算及结果 | 第48-49页 |
|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公路采空区地表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51-92页 |
| ·非线性力学理论 | 第51-52页 |
| ·ADINA 计算程序简介 | 第52-53页 |
| ·基本假设 | 第53页 |
| ·计算模型大小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53页 |
| ·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53-54页 |
| ·模拟计算步骤及实现方法 | 第54-55页 |
| ·采空区与高速公路异面时空区残余变形对高速公路影响 | 第55-57页 |
| ·采空区与高速公路平行时空区残余变形对高速公路影响 | 第57-90页 |
| ·不同倾角的影响 | 第57-61页 |
| ·不同采深的影响 | 第61-65页 |
| ·不同采厚的影响 | 第65-69页 |
| ·不同松散层厚度的影响 | 第69-76页 |
| ·不同开采宽度的影响 | 第76-80页 |
| ·不同地形变化的影响 | 第80-84页 |
| ·不同上覆岩性的影响 | 第84-88页 |
| ·不同充填效果的影响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5 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工程注浆治理 | 第92-98页 |
| ·采空区治理范围 | 第92-93页 |
| ·注浆控制方法 | 第93-94页 |
| ·注浆量控制标准 | 第93页 |
| ·注浆压力控制标准 | 第93-94页 |
| ·注浆排水 | 第94页 |
| ·注浆后采空区残余变形预测 | 第94-97页 |
| ·有限元软件模拟预测 | 第94-96页 |
| ·经验公式预测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4-10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