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2-16页 |
第二节 已有研究回顾及本文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构架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士人的一生 | 第21-39页 |
第一节 家世与顾彩的早年生活 | 第21-26页 |
第二节 顾彩的交游 | 第26-39页 |
一 游走的一生 | 第26-30页 |
二 才华与交游 | 第30-39页 |
第二章 游往容美地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容美土司 | 第39-45页 |
一 大历史中的容美 | 第39-40页 |
二 清代前期的容美土司 | 第40-45页 |
第二节 顾彩的旅行 | 第45-56页 |
一 旅行之缘起 | 第45-51页 |
二 文明的跨越——顾彩的行程与路线 | 第51-56页 |
第三章 "道"在他方 | 第56-100页 |
第一节 容美作为桃花源 | 第56-78页 |
一 顾彩眼中的容美桃花源 | 第58-61页 |
二 士人阶层与桃花源 | 第61-70页 |
三 "蛮地"之为桃花源 | 第70-78页 |
第二节 从桃花源到仙境地 | 第78-89页 |
一 顾彩眼中的容美仙境 | 第78-83页 |
二 从道家的"突破"到"天道"的寻找 | 第83-87页 |
三 蛮夷如何成为更高的"他者" | 第87-89页 |
第三节 山川之为"他者" | 第89-100页 |
一 山川之容美 | 第89-92页 |
二 山川意象——从葛兰言的"圣地"研究到中国的山岳崇拜 | 第92-97页 |
三 山地与文明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文明中心之士人 | 第100-124页 |
第一节 "蛮地"的教化者 | 第101-113页 |
一 在"蛮地"发现文明 | 第101-106页 |
二 "蛮夷"之土司 | 第106-107页 |
三 土司之"师" | 第107-109页 |
四 帝国的归属 | 第109-113页 |
第二节 朝贡体系下的士人与土司 | 第113-119页 |
一 土司的贡品 | 第113-117页 |
二 容美的方物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渐非遗世客,久滞武陵中——顾彩的归去 | 第119-124页 |
一 辞别 | 第119-122页 |
二 回归文明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时代的见证者——《容美纪游》的历史遭遇 | 第124-140页 |
第一节 乱世余晖——纪游的面世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一段学科使的回忆——民族识别中的《容美纪游》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盛世之期——族群建构下的辉煌 | 第132-136页 |
第四节 偶然的邂逅——从人类学看顾彩及其《容美纪游》 | 第136-140页 |
第六章 循着历史的脚印行走 | 第140-156页 |
第一节 士人与文明——江南旅行 | 第140-145页 |
一 士人精神——东林书院 | 第141-143页 |
二 文明——从图书馆到博物院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士人与土司——游走"土家族" | 第145-156页 |
一 书载历史——从"土司"到"土家族" | 第145-147页 |
二 旅行——寻找顾彩与土司 | 第147-156页 |
结论 | 第156-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