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拉马佐夫兄弟》看陀氏的神性乌托邦思想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 第12-21页 |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人生与世界观 | 第12-15页 |
二、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命题 | 第15-21页 |
(一) 小说的中心论题 | 第16-18页 |
(二) 对“宗教大法官”的回答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苦难现实下陀氏的神性乌托邦思想 | 第21-39页 |
一、陀氏的乌托邦救赎思想 | 第21-27页 |
(一) 陀氏救赎思想与托尔斯泰思想之比较 | 第22-24页 |
(二) 陀氏救赎思想的乌托邦预言 | 第24-25页 |
(三) 陀氏救赎思想的未来性 | 第25-27页 |
二、从苦难走向救赎 | 第27-34页 |
(一) 不和谐关系下的悲剧 | 第27-30页 |
(二) 肉体与灵魂的磨难 | 第30-32页 |
(三) 孩子的无辜受难 | 第32-34页 |
三、发掘人的神性存在 | 第34-39页 |
(一) 人性的自由 | 第35-37页 |
(二) 神性的旨归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卡拉马佐夫兄弟》与神性乌托邦思想 | 第39-55页 |
一、伊凡与神性信仰 | 第39-45页 |
(一) 伊凡的绝对理性主义 | 第40-42页 |
(二) 陀氏笔下的理性奴隶 | 第42-44页 |
(三) 神性乌托邦思想的特征之神性信仰 | 第44-45页 |
二、德米特里与精神救赎 | 第45-49页 |
(一) 德米特里的两种理想 | 第46-47页 |
(二) 陀氏笔下的“替罪羊” | 第47-48页 |
(三) 神性乌托邦思想的特征之精神救赎 | 第48-49页 |
三、阿辽沙与积极的爱 | 第49-55页 |
(一) 阿辽沙的主人公地位 | 第50-52页 |
(二) 陀氏笔下的信仰代言人 | 第52-53页 |
(三) 神性乌托邦思想的特征之积极的爱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独特艺术关照下的神性乌托邦思想 | 第55-67页 |
一、陀氏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突破和发展 | 第55-61页 |
(一) 对话的艺术 | 第57-59页 |
(二) 和谐的美 | 第59-61页 |
二、陀氏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现和诠释 | 第61-67页 |
(一) 双重视力 | 第61-63页 |
(二) 否定的辩证法 | 第63-64页 |
(三) 悬念与讽刺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