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其他哲学流派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1页
 第一节 拉克劳、墨菲生平简介及著作第7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7-11页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9页
  二、 本文研究目的及逻辑理路第9-11页
第一章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第11-23页
 第一节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第11-14页
  一、 资本主义对人们控制方式的变化第11-12页
  二、 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挫第12-13页
  三、 工人阶级革命意志的淡化第13-14页
  四、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第14页
 第二节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第14-17页
  一、 后结构主义思潮第14-16页
  二、 后现代主义思潮第16-17页
 第三节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第17-23页
  一、 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第17-19页
  二、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是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策略的依据第19-21页
  三、 语言学转向对拉克劳和墨菲的影响第21-23页
第二章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3-41页
 第一节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倾向第23-28页
  一、 话语理论第23-26页
  二、 偶然性逻辑第26-28页
 第二节 拉克劳、墨菲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第28-33页
  一、 反本质主义第28-31页
  二、 否定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第31-33页
 第三节 拉克劳、墨菲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建第33-41页
  一、 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第33-35页
  二、 社会主义实现的方式——激进多元民主第35-37页
  三、 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争夺“领导权”第37-41页
第三章 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第41-49页
 第一节 拉克劳与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第41-43页
  一、 理论意义第41-42页
  二、 实践意义第42-43页
 第二节 对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局限性批判的三个维度第43-49页
  一、 本体论层面的批判第43-46页
  二、 方法论层面的批判第46-47页
  三、 历史观层面的批判第47-49页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克尔凯郭尔个体思想与海德格尔此在思想的异同
下一篇:农民合作何以无法形成--以湖南省汉寿县乌珠湖村硬化公路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