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自然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2-14页 |
·过渡带地质特征 | 第12页 |
·油水分布特征 | 第12页 |
·油层发育状况 | 第12-13页 |
·油层流体性质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井震结合精细地震解释 | 第14-27页 |
·精细地震解释 | 第14-18页 |
·井点岩性标定 | 第14-15页 |
·顶底层位标定 | 第15-16页 |
·合成地震记录及质量分析 | 第16-18页 |
·井间地层精细解释 | 第18页 |
·微幅度构造落实方法 | 第18-20页 |
·微幅度构造成因类型分析 | 第19页 |
·微幅构造模式与分布 | 第19-20页 |
·构造图成取 | 第20-27页 |
·时深转换可行性试验分析 | 第20-21页 |
·速度模型可信度试验分析 | 第21-23页 |
·成图过程 | 第23-25页 |
·成图精度与误差分析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储层地震预测与刻画 | 第27-43页 |
·储层反演流程 | 第27-28页 |
·密井网条件下基于地震反演的储层预测 | 第28-38页 |
·测井曲线标准化及处理解释 | 第28-30页 |
·地震频谱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储层敏感测井参数分析 | 第31页 |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地震反演可行性分析 | 第32-38页 |
·地震反演实现过程 | 第38-40页 |
·评价地震反演结果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井震联合沉积相研究 | 第43-55页 |
·井震联合沉积相划分思路 | 第43页 |
·地震属性定性识别河道 | 第43-49页 |
·方法与原理 | 第43-45页 |
·提取流程 | 第45-46页 |
·目标层去噪处理定量河道刻画 | 第46-49页 |
·井震联合沉积相技术研究 | 第49-55页 |
·地震-钻井联合沉积相 | 第49-50页 |
·井震联合刻画沉积微相流程 | 第50-55页 |
第五章 井震联合地质再认识分析与总结 | 第55-64页 |
·井震联合构造新认识 | 第55-56页 |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效果分析 | 第56-62页 |
·井区内平面上井间沉积微相变化 | 第56-61页 |
·无井区内平面上井间沉积微相特征 | 第61-62页 |
·有利目标建议 | 第62-64页 |
·萨 I 纯油带内剩余油挖潜——注重微幅构造 | 第62页 |
·萨 I 油水过渡带内剩余油挖潜——主体河道砂探索 | 第62-63页 |
·密井区内井网加密调整——微幅构造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详细摘要 | 第7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