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PEST分析 | 第15-17页 |
·五种竞争力理论模型 | 第17-18页 |
·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第3章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 第20-35页 |
·公司概况 | 第20-21页 |
·基本情况 | 第20页 |
·发展目标 | 第20-21页 |
·地位和状况 | 第21页 |
·公司环境及管理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地理环境与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发展前景与经济环境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人力资源与社会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公司科技现状分析 | 第25页 |
·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产业周期与行业风险分析 | 第27-29页 |
·公司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公司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3页 |
·创新体制落后 | 第33-34页 |
·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34-35页 |
第4章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SWOT分析 | 第35-47页 |
·企业内部优势分析 | 第35-42页 |
·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 第35页 |
·有形资源优势 | 第35-39页 |
·无形资源优势 | 第39-41页 |
·技术开发能力优势 | 第41页 |
·管理信息系统能力优势 | 第41-42页 |
·企业内部劣势分析 | 第42-43页 |
·规模化实力不足,配套水平较低 | 第42页 |
·信息化程度有限,应用水平较低 | 第42页 |
·国有机制不灵活,企业负担沉重 | 第42-43页 |
·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 第43-44页 |
·世界造船产业东移,带动我国航运发展 | 第43页 |
·国内外造船业重组,整合资源提升能力 | 第43页 |
·我国政府政策支持,促进船企发展壮大 | 第43-44页 |
·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 第44-45页 |
·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船企利润 | 第44页 |
·人民币汇率升值,削弱价格优势 | 第44页 |
·国内配套业制约,研发投入较低 | 第44-45页 |
·多地方船厂兴起,影响造船格局 | 第45页 |
·SWOT矩阵及总体战略匹配 | 第45-47页 |
第5章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 | 第47-52页 |
·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第47-48页 |
·战略指导思想 | 第47页 |
·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 第47-48页 |
·战略阶段的选择 | 第48-49页 |
·第一阶段(2011-2015):夯实基础,谋求多元发展 | 第48-49页 |
·第二阶段(2016-2020):做强做精,争做一流企业 | 第49页 |
·战略措施的选择 | 第49-52页 |
·推行现代造船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 第49页 |
·完善配套企业联盟,提高综合实力 | 第49-50页 |
·实施专业人才战略,做到精细管理 | 第50页 |
·实现全面数字化造船,促进信息集成 | 第50页 |
·优化现代建造工艺,深化技术应用 | 第50-52页 |
第6章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2-56页 |
·组织机构调整 | 第52-53页 |
·完善船舶配套联盟,形成总装配套体系 | 第52页 |
·全面联手钢铁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 第52页 |
·发展金融战略伙伴,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 第52-53页 |
·人力资源开发 | 第53-54页 |
·加大“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第53页 |
·重点培养“三高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53-54页 |
·建立人力管理体系,完善公司用人制度 | 第54页 |
·企业管理创新 | 第54-56页 |
·劳务外包融入“建模”,实现精细管理 | 第54页 |
·精益造船降低成本,获得更高收益 | 第54-55页 |
·推进拉动型计划体系,规范管理模式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