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渗滤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31页 |
| ·水体污染现状 | 第11页 |
| ·人工湿地概述 | 第11-17页 |
| ·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物去除机理 | 第17-18页 |
| ·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机理 | 第18-21页 |
| ·人工湿地系统的除磷机理 | 第21-26页 |
| ·人工湿地的氧传递及分布 | 第26-28页 |
|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39页 |
| ·气候条件 | 第31页 |
| ·试验模型 | 第31页 |
| ·试验流程及进水水质 | 第31-33页 |
| ·试验流程 | 第31页 |
| ·试验期进水水质 | 第31-33页 |
| ·试验测试方法 | 第33-39页 |
| ·一般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3页 |
| ·特殊项目的测试方法 | 第33-39页 |
| 3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 | 第39-57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设计 | 第39-41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的提出 | 第39-40页 |
| ·模型构造设计思路 | 第40-41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基质的选择 | 第41-52页 |
| ·试验基质材料及方法 | 第42-44页 |
| ·磷素静态吸附性能 | 第44-48页 |
| ·氨氮静态吸附性能 | 第48-50页 |
| ·氨氮/磷混合液等温吸附性能 | 第50-52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 | 第52-53页 |
| ·模型构造形式及组成 | 第53-57页 |
| 4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能研究 | 第57-97页 |
| ·试验安排 | 第57-61页 |
| ·模型启动期处理效果研究 | 第57-59页 |
| ·配水方式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59页 |
| ·不同湿地组合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59-60页 |
| ·运行工况对湿地处理效果的综合影响研究 | 第60-61页 |
| ·系统启动期运行情况 | 第61-68页 |
| ·有机物净化能力分析 | 第61-63页 |
| ·氮素净化能力分析 | 第63-66页 |
| ·总磷净化能力分析 | 第66-68页 |
| ·配水方式对湿地复氧及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8-72页 |
| ·不同配水方式复氧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 ·不同配水方式下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 | 第69-72页 |
| ·湿地床不同组合对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2-78页 |
| ·对 pH 值变化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 第73页 |
| ·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对氮素去除的影响 | 第74-76页 |
| ·对总磷去除的影响 | 第76-78页 |
| ·运行工况对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综合影响 | 第78-88页 |
| ·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 第78-82页 |
| ·对氨氮及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2-84页 |
| ·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 ·建议运行条件 | 第85-86页 |
| ·污染物负荷率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6-88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动力学方程 | 第88-91页 |
| ·有机物去除的动力学方程 | 第89-90页 |
| ·总氮去除的动力学方程 | 第90页 |
| ·总磷去除的动力学方程 | 第90-91页 |
|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与常见湿地比较 | 第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 5 梯级渗滤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97-121页 |
| ·试验安排 | 第97页 |
| ·不同季节组合湿地运行情况 | 第97-103页 |
| ·冬季湿地模型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97-100页 |
| ·春夏季湿地模型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100-103页 |
| ·冬季与春夏季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103页 |
| ·不同季节组合湿地微生物种群分析 | 第103-115页 |
| ·冬季 PCR-TGGE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9页 |
| ·夏季 PCR-TGGE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4页 |
| ·冬、夏两季组合湿地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 | 第114-115页 |
| ·细菌种群多样性与湿地去污能力关系研究 | 第115-119页 |
| ·冬季细菌种群多样性与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 ·夏季细菌种群多样性与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关系 | 第117-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21-125页 |
| ·结论 | 第121-12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3页 |
| ·建议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 附录 | 第137-13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7页 |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