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1.凝血系统综述 | 第13-31页 |
概述 | 第13-14页 |
·血小板的激活 | 第14-17页 |
·胶原质激活血小板的机制 | 第15-16页 |
·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第16-17页 |
·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 第17页 |
·凝血途径 | 第17-20页 |
·内源性凝血途径 Contact activation pathway (intrinsic) | 第19-20页 |
·外源性凝血途径 Tissue factor pathway (extrinsic) | 第20页 |
·最终的共同途径 Final common pathway | 第20页 |
·凝血系统中的正负反馈途径及一些重要的凝血因子 | 第20-29页 |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 第24页 |
·凝血酶(Thrombin) | 第24-25页 |
·纤维蛋白酶原(Fibrinogen) | 第25-26页 |
·凝血因子 XIII(Factor XIII) | 第26页 |
·蛋白 C(protein C) | 第26-27页 |
·凝血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 | 第27-29页 |
·凝血异常的相关疾病 | 第29-31页 |
2.凝血酶与凝血酶的抑制剂 | 第31-38页 |
·凝血酶的结构 | 第31-33页 |
·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 | 第33-38页 |
3.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联系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DTI 的解毒剂的制备及其作用 | 第41-92页 |
1.前言 | 第41-42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42-65页 |
·凝血酶突变体质粒的构建 | 第42-51页 |
·设计凝血酶突变体 | 第42-45页 |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凝血酶突变体质粒 | 第45-51页 |
·CHO-S 细胞的转染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51-57页 |
·CHO-S 细胞的培养 | 第51-53页 |
·Lipofectamin 2000 转染 CHO-S 细胞 | 第53页 |
·筛选转染后的阳性克隆细胞 | 第53-57页 |
·凝血酶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57-61页 |
·凝血实验 | 第61-65页 |
·APTT 试验 | 第62页 |
·TT 试验 | 第62-63页 |
·Thrombinoscope 试验 | 第63-65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65-92页 |
·凝血酶突变体质粒在 CHO-S 中的转染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65-68页 |
·凝血酶突变体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68-80页 |
·凝血实验 | 第80-92页 |
·S195A | 第80-87页 |
·S195A/Y76A | 第87-89页 |
·S195A/Y76A/R101A | 第89-92页 |
第三章 凝血调节蛋白的制备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第92-118页 |
1.前言 | 第92-94页 |
2.材料方法 | 第94-106页 |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 第94-98页 |
·CHO-S 转染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98-100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100页 |
·TM-mfc 重组蛋白的功能检测 | 第100-106页 |
·aPC assay | 第100-101页 |
·HMGB1 binding assay | 第101-102页 |
·TM 重组蛋白与 BMDC 的孵育实验 | 第102-103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 | 第103-106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8页 |
·构建重组质粒 | 第106-108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108-110页 |
·重组蛋白纯化 | 第110-111页 |
·aPC assay | 第111-112页 |
·HMGB1 binding assay | 第112-113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TM 融合蛋白对 BMDC 的作用 | 第113-118页 |
·TM 在 BMDC 中的表达 | 第113-115页 |
·融合蛋白对 BMDC 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个人简介 | 第13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