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背景 | 第7-10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法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垄断法的运行现状与不足 | 第8-10页 |
一、行政层面:“行政中心主义”反垄断监管模式的不足 | 第8页 |
二、司法层面:刚刚起步的反垄断司法 | 第8-10页 |
第二章 设定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的考虑因素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概念的梳理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设立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私人实施反垄断诉讼的风险与守法者监督 | 第12-14页 |
第四节 与类型化垄断行为有关的主体认定 | 第14-16页 |
一、经营者集中及其危害的私人主体 | 第14-15页 |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其危害的私人主体 | 第15页 |
三、垄断协议及其危害的私人主体 | 第15-16页 |
第五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的设定 | 第18-28页 |
第一节 他国或地区的相关规定与借鉴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间接购买者的原告资格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竞争者的诉讼资格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社会团体的诉讼资格 | 第25-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致谢 | 第3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