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述 | 第9-10页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0-12页 |
·多用户检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16-31页 |
·CDMA通信系统模型 | 第16页 |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分类 | 第18-19页 |
·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19-20页 |
·次优多用户检测器 | 第20-26页 |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第20-23页 |
·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 第23-26页 |
·多用户检测的性能评估参数 | 第26-28页 |
·信干比 | 第27页 |
·误码率 | 第27页 |
·渐进多用户有效性 | 第27-28页 |
·抗远近效应能力 | 第28页 |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同步信道下的盲多用户检测的研究 | 第31-48页 |
·盲多用户检测的概述 | 第31-32页 |
·盲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盲多用户检测器的准备知识 | 第33-34页 |
·CDMA盲多用户检测模型 | 第34-37页 |
·同步CDMA信号模型 | 第34-36页 |
·异步CDMA信号模型 | 第36-37页 |
·几种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37-43页 |
·最小输出能量(MOE)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37-38页 |
·恒模(CMA)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38-40页 |
·Kalman滤波多用户检测 | 第40-43页 |
·仿真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MOE算法的仿真 | 第43-44页 |
·CMA算法和LS-CMA算法的仿真 | 第44-45页 |
·Kalman滤波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的仿真 | 第45-46页 |
·三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比较及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子空间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研究 | 第48-59页 |
·子空间发展的概述 | 第48页 |
·基于子空间的盲多用户检测的研究 | 第48-53页 |
·基于子空间的盲多用户检测器 | 第48-50页 |
·基于子空间的跟踪算法 | 第50-53页 |
·改进的iPASTd算法的给出 | 第53-55页 |
·仿真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 第55-58页 |
·基于子空间跟踪的几种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的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改进的iPASTd算法的盲多用户检测的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Kalman滤波和iPASTd结合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研究 | 第59-65页 |
·基于LMS算法的盲多用户检测器 | 第59-60页 |
·基于RLS算法的盲多用户检测器 | 第60页 |
·改进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的给出 | 第60-61页 |
·改进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 第61-62页 |
·计算复杂度的比较 | 第62-63页 |
·仿真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1 总结 | 第65-66页 |
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