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甲苯的物化性质 | 第14-15页 |
1.3 甲苯的来源和危害 | 第15-17页 |
1.4 VOCs的治理技术 | 第17-22页 |
1.4.1 吸收法 | 第17-18页 |
1.4.2 吸附法 | 第18页 |
1.4.3 燃烧法 | 第18-19页 |
1.4.4 生物法 | 第19页 |
1.4.5 等离子体法 | 第19-20页 |
1.4.6 光氧化法 | 第20-21页 |
1.4.7 催化O_3氧化法 | 第21-22页 |
1.5 催化剂研究 | 第22-25页 |
1.5.1 催化剂研究基础 | 第22-23页 |
1.5.2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23-24页 |
1.5.3 催化O_3氧化机理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1.6.1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8-29页 |
2.2 实验装置系统和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2.1 实验装置系统 | 第29-30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3 催化O_3氧化阶段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33-34页 |
2.3.1 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2.3.2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33-34页 |
2.4 实验前准备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真空紫外光解甲苯研究 | 第36-48页 |
3.1 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36-37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7-44页 |
3.2.1 空气流量对装置O_3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进口C_6H_6浓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5 空气流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甲苯降解产物及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催化O_3氧化降解甲苯研究 | 第48-68页 |
4.1 不同载体对O_3去除效果 | 第48-49页 |
4.2 最优载体的选择 | 第49-50页 |
4.3 活性成分负载方法对催化性能影响 | 第50-54页 |
4.3.1 分步法所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51-52页 |
4.3.2 一步法与分步法所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52-53页 |
4.3.3 一步法和分步法制的催化剂XRD表征 | 第53-54页 |
4.4 Mg的加入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1 加入Mg的催化剂对CO_2选择性影响 | 第54页 |
4.4.2 XPS表征 | 第54-56页 |
4.5 催化剂活性组分配比的选择 | 第56-58页 |
4.5.1 组分配比对催化性能影响 | 第56页 |
4.5.2 催化剂XPS表征 | 第56-58页 |
4.6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58-59页 |
4.7 催化甲苯降解过程因素的影响 | 第59-64页 |
4.7.1 O_3浓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4.7.2 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4.7.3 空气流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8 甲苯降解产物及机理分析 | 第64-66页 |
4.8.1 红外光谱表征结果 | 第64-65页 |
4.8.2 机理分析 | 第65-6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紫外光解耦合催化O_3氧化降解甲苯研究 | 第68-72页 |
5.1 实验装置 | 第68页 |
5.2 实验条件的选取 | 第68-69页 |
5.3 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附件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