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活性炭吸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的污染状况 | 第16-18页 |
·双酚A(BPA)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BPA的雌激素效应 | 第19-20页 |
·环境中BPA的来源 | 第20页 |
·水环境中BPA的浓度分布 | 第20-22页 |
·水环境中BPA的处理技术 | 第22-24页 |
·活性炭吸附机理与表面改性现状 | 第24-30页 |
·活性炭表面吸附机理 | 第24-27页 |
·活性炭表面化学改性 | 第27-30页 |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本课题来源 | 第30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活性炭材料 | 第32-33页 |
·活性炭改性 | 第33-34页 |
·氧化改性 | 第33页 |
·还原改性 | 第33页 |
·酸碱改性 | 第33-34页 |
·活性炭表征 | 第34-36页 |
·比表面积与孔体积测定 | 第34页 |
·孔径分布测定 | 第34页 |
·活性炭等电点(pH_(PZC))测定 | 第34页 |
·表面官能团测定 | 第34-35页 |
·元素分析 | 第35页 |
·灰分测定 | 第35-36页 |
·双酚A的吸附 | 第36-37页 |
·BPA的吸附与平衡 | 第36页 |
·BPA吸附与脱附动力学 | 第36-37页 |
·BPA吸附等温线 | 第37页 |
·BPA浓度分析方法 | 第37页 |
·单宁酸(TA)的吸附 | 第37-38页 |
·TA表面电荷分析 | 第37页 |
·TA吸附等温线 | 第37-38页 |
·TA对BPA吸附的影响 | 第38页 |
·TA浓度分析方法 | 第38页 |
·典型EDCs的活性炭吸附 | 第38-41页 |
·EDCs储备液配制 | 第38页 |
·纯水为本底条件下对EDCs的吸附 | 第38-39页 |
·实际水质本底EDCs的吸附 | 第39-41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44页 |
第3章 活性炭的改性与表征 | 第44-54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44-45页 |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45-48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8-50页 |
·表面元素分析 | 第50-51页 |
·表面灰分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活性炭吸附双酚A的行为与机理 | 第54-94页 |
·BPA的吸附与平衡 | 第54-58页 |
·体系溶解气体的影响 | 第54-55页 |
·BPA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57-58页 |
·BPA吸附与脱附动力学 | 第58-68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58-64页 |
·脱附动力学 | 第64-68页 |
·BPA吸附等温线 | 第68-77页 |
·BPA吸附机理分析 | 第77-92页 |
·BPA的传质扩散 | 第77-84页 |
·BPA的界面吸附 | 第84-92页 |
·本章小节 | 第92-94页 |
第5章 活性炭吸附双酚A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110页 |
·活性炭的表征结果 | 第94-96页 |
·BPA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08页 |
·溶液温度的影响 | 第96-101页 |
·溶液pH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溶解性天然有机物(NOM)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活性炭吸附实际水体中酚类EDCs研究 | 第110-129页 |
·纯水中目标EDCs的吸附 | 第112-117页 |
·EDCs单标标线 | 第112-113页 |
·EDCs吸附动力学 | 第113-117页 |
·实际水体中加标EDCs的吸附 | 第117-127页 |
·EDCs混合标样的标准曲线 | 第117-118页 |
·加标萃取回收率 | 第118-119页 |
·加标EDCs的活性炭吸附 | 第119-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个人简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