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0-11页 |
|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和危害 | 第10-11页 |
| ·棉花黄萎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页 |
|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11-13页 |
| ·堵塞作用 | 第11页 |
| ·毒素作用 | 第11-13页 |
|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分型鉴定 | 第13-14页 |
| ·大丽轮枝菌的RFLP | 第13页 |
| ·大丽轮枝菌的RAPD | 第13页 |
| ·大丽轮枝菌的ITS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 ·病菌地理起源及致病力分化 | 第14页 |
| ·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 | 第14-15页 |
| ·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 | 第15页 |
| ·抗黄萎病棉花的育种 | 第15-17页 |
| ·利用抗病性种质资源育种 | 第15-16页 |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 | 第16-17页 |
| ·生物防治 | 第17-19页 |
|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种类 | 第18页 |
|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生物防治机理 | 第18-19页 |
| ·利用诱导抗性防治棉花黄萎病 | 第19页 |
| ·抗真菌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NCD-2菌株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菌种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菌株培养 | 第22页 |
| ·HMB-1005菌株鉴定 | 第22页 |
| ·拮抗菌株发酵液对大丽轮枝菌拮抗作用的测定 | 第22-23页 |
| ·培养条件对拮抗细菌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3页 |
| ·HMB-1005菌株抗菌物质的性质分析 | 第23页 |
| ·无菌发酵液有机溶剂萃取后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 ·无菌发酵液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 ·无菌发酵液经不同酸碱条件处理后的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 ·拮抗活性物质经酶处理后的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 ·种子液培养 | 第24-25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 ·HMB-1005、HMB-630和NCD-2菌株的抑菌活性比较及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25-30页 |
| ·HMB-1005、HMB-630和NCD-2菌株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比较 | 第25-27页 |
| ·HMB-1005和HMB-630抗菌物质性质的研究 | 第27-30页 |
| ·HMB-1005菌株鉴定 | 第30-31页 |
| ·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30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1页 |
| ·培养条件对HMB-100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31-45页 |
| ·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31-35页 |
| ·HMB-100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确定及其优化 | 第35-42页 |
| ·HMB-1005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5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