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一、住宅小区停车位权属纠纷的缘起 | 第16-19页 |
(一) 纠纷的缘起 | 第16页 |
(二) 两个典型案例 | 第16-19页 |
案例一:南京星汉城市花园地下车库权属案 | 第16-17页 |
案例二:北京太月园小区地下车库权属案 | 第17-19页 |
二、住宅小区停车位法律性质分析 | 第19-25页 |
(一) 住宅小区停车位存在的形式 | 第19页 |
(二) 住宅小区法律性质的应然分析 | 第19-22页 |
1. 从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固有法律属性分析 | 第19-20页 |
2. 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角度分析 | 第20-21页 |
3. 从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角度分析 | 第21-22页 |
(三) 住宅小区法律性质的实然分析 | 第22-25页 |
1. 住宅小区停车位为约定共用部分决定了其权属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2. 法学理念的发展改变着住宅小区车位权属的确定依据 | 第23页 |
3. 住宅小区业主的需求不同导致停车位归属不一 | 第23-25页 |
三、住宅小区停车位归属的比较法考察 | 第25-33页 |
(一) 各国立法及司法实务综述 | 第25-28页 |
1. 日本 | 第25-26页 |
2. 美国 | 第26-28页 |
3. 德国 | 第28页 |
4. 法国 | 第28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立法和司法实务综述 | 第28-30页 |
1. 法定停车位 | 第29页 |
2. 自行增设停车位 | 第29-30页 |
3. 奖励增设停车位 | 第30页 |
(三) 比较结论与归纳 | 第30-33页 |
1. 各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停车位特点 | 第30-31页 |
2. 住宅小区停车位归属的两种不同模式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3. 对我国住宅小区停车位归属的借鉴意义 | 第32-33页 |
四、我国住宅小区停车位权属现状——兼评《物权法》第74条第一、第二款的规定 | 第33-47页 |
(一) 我国目前住宅小区停车位权属探讨 | 第33-34页 |
1. 我国住宅小区停车位权属的法律现状 | 第33页 |
2. 法律法规层面的规定 | 第33-34页 |
(二) 住宅小区停车位权属的界定 | 第34-43页 |
1. 我国现行房地产法律制度的特征 | 第35页 |
2. 商品房买卖实务中土地使用权的转移 | 第35页 |
3. 住宅小区地面停车位和楼房首层架空层停车位所有权归属 | 第35-36页 |
4.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场)房地产权归属 | 第36-43页 |
(1)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场)可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用部分 | 第37页 |
(2)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位(场)可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 | 第37-39页 |
(3) 几种地下停车位(场)权属说评述 | 第39-41页 |
(4) 住宅小区内以人防工程改造而成的地下停车位(场)房有权的归属 | 第41-43页 |
(三) 《物权法》第74条第一、第二款规定之评析 | 第43-47页 |
1. 对该规定合理性的分析 | 第43-44页 |
2. 评析第一款、第二款规定 | 第44-47页 |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科学合理的住宅小区停车位归属体系 | 第47-51页 |
(一) 以《物权法》为指导,建立健全我国小区停车位产权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1. 应明确商品房住宅小区中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停车位的法律权利及归属 | 第47页 |
2. 加快完善相关立法,明确记入容积率的地下停车位(场)的所有权归属 | 第47页 |
3. 借鉴国外、我国台湾和地方性立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车位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二) 健全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完善房地产管理登记制度 | 第48-49页 |
1. 加强房地产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 | 第48页 |
2. 提高有关房地产制度的法律位阶 | 第48页 |
3. 完善房地产财产权利的登记确权保护措施 | 第48-49页 |
(三) 转变物业管理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监督职能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