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教育计量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9页 |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 第10-14页 |
·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的变化 | 第14-18页 |
·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及质量观 | 第20-25页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 | 第20-21页 |
·国外高等教育多元化特点下的质量观及教育评价 | 第21-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 第26-31页 |
·教育测量 | 第26-27页 |
·测量的定义 | 第26页 |
·教育测量的含义 | 第26-27页 |
·教育评价 | 第27-29页 |
·评价的基本内涵 | 第27页 |
·教育评价的内涵 | 第27-29页 |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计量与教育计量 | 第31-45页 |
·计量(学)的概念及发展 | 第31-32页 |
·计量学在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计量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 第32-33页 |
·计量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 第33-34页 |
·计量学在图书信息领域的应用 | 第34页 |
·计量学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 第34页 |
·计量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 第34-35页 |
·教育计量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39页 |
·教育评价缺乏统一基准导致的不公平和质量不稳定 | 第35-37页 |
·教育测量手段主观化、多样化导致测量的不确定 | 第37页 |
·教育测量手段的变化引起教育测量标准内涵的变化 | 第37-38页 |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统一的基本标准 | 第38-39页 |
·教育计量的定义 | 第39-41页 |
·教育的可计量性 | 第39-40页 |
·教育计量的定义 | 第40-41页 |
·教育计量的特点 | 第41-42页 |
·教育计量的真实性 | 第41页 |
·教育计量的一致性 | 第41页 |
·教育计量的溯源性 | 第41-42页 |
·教育计量的法制性 | 第42页 |
·教育计量的通用性 | 第42页 |
·教育计量、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内容 | 第45-48页 |
·教育计量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45-46页 |
·指标体系 | 第45页 |
·计量基准 | 第45页 |
·计量标准 | 第45页 |
·计量手段 | 第45-46页 |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对象 | 第46页 |
·构建教育计量体系的依据 | 第46-47页 |
·教育目标 | 第46页 |
·社会发展 | 第46-47页 |
·客体状况 | 第47页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生教育计量的依据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教育计量指标体系 | 第48-62页 |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原则 | 第48-49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8页 |
·简明性原则 | 第48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48页 |
·通用性原则 | 第48-49页 |
·相对稳定性原则 | 第49页 |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 | 第49-57页 |
·思想道德 | 第49-52页 |
·专业能力 | 第52-53页 |
·身心素质 | 第53-55页 |
·文化修养 | 第55-57页 |
·教育计量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7-61页 |
·确定权重的原则 | 第58页 |
·确定权重的方法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教育计量基准 | 第62-68页 |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原则 | 第62页 |
·一般性原则 | 第62页 |
·稳定性原则 | 第62页 |
·唯一性原则 | 第62页 |
·法制性原则 | 第62页 |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方法 | 第62-65页 |
·抽样试验统计法 | 第62-65页 |
·群体决策法 | 第65页 |
·量值的传递 | 第65-67页 |
·量值传递的概念 | 第65-66页 |
·量值传递的基础 | 第66-67页 |
·量值传递的方式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范围 | 第68-70页 |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应用 | 第68-69页 |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计量体系的制定者 | 第68页 |
·实现对教育活动质量的宏观调控监督 | 第68页 |
·制定教育政策 | 第68页 |
·审核办学机构办学资格 | 第68-69页 |
·教育评价中介的应用 | 第69页 |
·教育评价中介评价活动的指南 | 第69页 |
·增加教育评价中介的可信度 | 第69页 |
·办学机构的应用 | 第69页 |
·开展办学活动的目标 | 第69页 |
·颁发学历证书的依据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