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绪论 | 第15-35页 |
第一节、本课题之题解 | 第15-18页 |
第二节、本课题学术意义和价值 | 第18-21页 |
第三节、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第四节、本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五节、英国作家印度书写的“来时路”简述 | 第28-35页 |
第一章、自信期:优越心态中的印度书写(1858~1914) | 第35-71页 |
引言 | 第35-37页 |
第一节、想象持续期:吉卜林前驱者的印度书写 | 第37-41页 |
第二节、1857年“印度兵变”:一个独特的书写主题 | 第41-44页 |
第三节、丛林箭河与法律负担:吉卜林的印度书写 | 第44-63页 |
1、精神流浪的家园:吉卜林与印度的心物邂逅 | 第44-46页 |
2、“东方就是东方”:殖民叙事中的“他者”印度 | 第46-51页 |
3、“白人负担”与“丛林法律”:殖民语境中的英印关系 | 第51-57页 |
4、在“大游戏”中探索“箭河”:帝国时期的印度之爱 | 第57-63页 |
第四节、“吉卜林派”作家与其他人的印度书写 | 第63-71页 |
1、“吉卜林派”简介 | 第63-65页 |
2、F.S.斯迪尔的印度叙事 | 第65-68页 |
3、F.W.贝恩笔下的印度情味 | 第68-71页 |
第二章、怀疑期:忧郁心态中的印度书写(1914~1947) | 第71-137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第一节、“心灵深处的印度之行”:福斯特的印度书写 | 第72-98页 |
1、福斯特与印度文明的三次接触 | 第73-77页 |
2、《印度之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典作品”? | 第77-93页 |
(1) 创作缘起及相关旨趣 | 第77-78页 |
(2) “最后的殖民文本”:《印度之行》中的历史印度 | 第78-83页 |
(3) 神秘印度:“马拉巴山洞的能指究竟为何?” | 第83-93页 |
3、福斯特与吉卜林印度书写比较 | 第93-98页 |
第二节、两位诗人的东方情结:叶芝和 T.S.艾略特笔下的印度 | 第98-111页 |
1、“东方的希望’,:叶芝诗歌的印度情愫 | 第99-104页 |
2、西方“荒原”上的“四重奏”: T.S.艾略特心系东方 | 第104-111页 |
第三节、在“刀锋”间寻找智慧:毛姆的印度书写 | 第111-116页 |
第四节、内部的反叛声:乔治·奥威尔质疑帝国 | 第116-125页 |
第五节、玄学而遥远的东方: L.H.迈尔斯笔下的中世纪印度 | 第125-129页 |
第六节、“印度的囚徒”: E.J.汤普森对印度的“分裂的同情” | 第129-137页 |
第三章、“眷恋期”到后殖民时期:反思中的印度书写(1947~1980) | 第137-221页 |
引言 | 第137-139页 |
第一节、在历史的岔道口写作:约翰·马斯特斯笔下的印度 | 第139-145页 |
第二节、反思“Raj”:保罗·斯各特的印度书写 | 第145-167页 |
1、历史反思:保罗·斯各特印度叙事的基点 | 第146-151页 |
2、“隐身人”:关于混合文化身份的艺术思考 | 第151-155页 |
3、关于殖民时期东西关系的艺术反思 | 第155-159页 |
4、关于“东方”印度与“性神话”的后殖民解读 | 第159-167页 |
第三节、独特的历史思考: J·G·法雷尔笔下的印度风云 | 第167-174页 |
第四节、“通往英格兰之路”: N. C.乔杜里的印度话语 | 第174-181页 |
第五节、从“黑暗地带”出发:奈保尔的后殖民印度书写 | 第181-206页 |
1、“湿婆神不再舞蹈”: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文明现状 | 第181-191页 |
2、“印度精神文明的最新象征”:奈保尔的甘地论 | 第191-197页 |
3、“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探索 | 第197-206页 |
第六节、东方的“炎热与尘土”:杰哈布瓦拉的印度叙事 | 第206-215页 |
第七节、“无处安身者”的素描:玛拉康达雅的后殖民思考 | 第215-221页 |
第四章、“解构期”:后现代姿态中的印度书写(1980年以后) | 第221-241页 |
引言 | 第221-222页 |
第一节、“反讽性史诗”:《午夜诞生的孩子》主题探索 | 第222-227页 |
第二节、“创造性想象的后现代文本”:《撒旦诗篇》的移民主题 | 第227-233页 |
第三节、愤怒的“Fatwa”:“拉什迪事件”及其文化内涵 | 第233-241页 |
第五章、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印度书写之联系 | 第241-274页 |
第一节、关于印度历史书写的演变 | 第242-247页 |
第二节、印度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 第247-256页 |
第三节、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身份探索 | 第256-263页 |
第四节、印度女性形象书写及“性神话”建构 | 第263-274页 |
第六章、英国作家中国叙事与印度书写比较研究 | 第274-309页 |
第一节、英国作家中国叙事简述 | 第274-280页 |
第二节、中国叙事与印度书写的相似处 | 第280-292页 |
第三节、两种东方叙事的差异辨析 | 第292-300页 |
第四节、“花开两枝”:吉卜林等人笔下的两个东方 | 第300-309页 |
第七章、东方诗学视野中的英语世界印度书写 | 第309-358页 |
第一节、概述:东方诗学批评失语的原因及现状 | 第309-316页 |
第二节、“以言去言”之文本运用 | 第316-320页 |
第三节、“立象尽意”和“以少总多”之文本运用 | 第320-325页 |
第四节、“虚实相生”之文本实践 | 第325-332页 |
第五节、印度味论与合适论之文本运用 | 第332-343页 |
第六节、印度韵论之文本运用 | 第343-349页 |
第七节、印度庄严论、曲语论之文本实践 | 第349-358页 |
余论、走向三维立体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 | 第358-3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68-390页 |
(一) 中文部分 | 第368-376页 |
1、专著 | 第368-375页 |
2、论文 | 第375页 |
3、重点参考期刊 | 第375-376页 |
(二) 英文部分 | 第376-387页 |
(三) 梵文部分 | 第387-388页 |
(四) 工具书部分 | 第388-390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390-394页 |
一、专著 | 第390页 |
二、论文 | 第390-394页 |
后记 | 第394-406页 |
论文附录说明 | 第406-410页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第4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