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救济惩罚性赔偿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工伤救济制度的历史反思 | 第13-17页 |
(一) “工伤”的范围界定 | 第13-15页 |
1、国际劳工组织对工伤的界定 | 第13-14页 |
2、我国法律范围内的“工伤”范围界定 | 第14页 |
3、我国工伤救济惩罚性赔偿的“工伤”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二) 工伤救济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危机 | 第15-17页 |
1、从侵权责任到无过错责任制度 | 第15-16页 |
2、从无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补偿制度 | 第16页 |
3、我国目前单一工伤保险救济制度的反思 | 第16-17页 |
二、惩罚性赔偿解析 | 第17-20页 |
(一) 惩罚性赔偿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 第17-18页 |
(二)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18-20页 |
1、惩罚功能 | 第18页 |
2、预防功能 | 第18-19页 |
3、补偿功能 | 第19页 |
4、社会调整功能 | 第19-20页 |
三、工伤救济中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一) 弥补工伤救济制度的功能缺失 | 第20-26页 |
1、工伤保险单一功能的不足 | 第20-23页 |
2、惩罚性赔偿对工伤救济功能的弥补 | 第23-26页 |
(二) 惩罚性赔偿是实现正义的途径 | 第26-29页 |
1、惩罚性赔偿是实现校正正义的途径 | 第26-27页 |
2 惩罚性赔偿实现了实质正义 | 第27-29页 |
(三) 惩罚性赔偿降低了救济制度的成本 | 第29-30页 |
四、惩罚性赔偿的现实依据 | 第30-32页 |
(一) 我国现有工伤保险待遇过低 | 第31页 |
(二) 我国工伤救济内容过窄 | 第31-32页 |
五、惩罚性赔偿在工伤救济中的制度建构 | 第32-48页 |
(一) 惩罚性赔偿在工伤救济中的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1、工伤保险的工伤救济的范围 | 第32-33页 |
2、惩罚性赔偿的工伤救济范围 | 第33-34页 |
(二) 惩罚性赔偿在工伤救济中的适用条件 | 第34-39页 |
1、工伤事故责任人主观上有过错 | 第34-36页 |
2、工伤损害事实的存在 | 第36-37页 |
3、工伤责任人有侵权行为 | 第37-38页 |
4、工伤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38-39页 |
(三) 惩罚性赔偿金额的确定 | 第39-45页 |
1、现有惩罚性赔偿制度借鉴 | 第39-41页 |
2、我国工伤救济中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原则 | 第41-45页 |
(四) 我国工伤救济中惩罚性赔偿的配套规则 | 第45-46页 |
1、原告证明标准的提高 | 第45页 |
2、原告所请求权利的限制 | 第45-46页 |
3、被告权利保护的加强 | 第46页 |
(五) 我国工伤救济法律体系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探讨 | 第46-48页 |
1、民法典中作出原则性规定 | 第46-47页 |
2、劳动法中作出专门规定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