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液体燃料联产高碳伯醇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30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费托合成反应概述 | 第10-11页 |
| ·费托合成反应工艺 | 第11-13页 |
|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 ·碳化物机理 | 第13-14页 |
| ·CO插入机理 | 第14页 |
| ·甲基形成机理 | 第14页 |
| ·含氧中间体缩聚机理 | 第14页 |
| ·亚甲基机理 | 第14页 |
| ·费托合成催化剂 | 第14-18页 |
| ·活性组分 | 第15-16页 |
| ·催化剂载体 | 第16-17页 |
| ·助剂 | 第17-18页 |
| ·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 | 第18-22页 |
| ·CO消耗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 ·费托合成烃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费托合成产物分布动力学模型 | 第20-22页 |
| ·费托合成反应器 | 第22-26页 |
| ·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 第22-23页 |
| ·流化床反应器 | 第23-25页 |
| ·浆态床反应器 | 第25-26页 |
| ·费托合成产物分析 | 第26-27页 |
| ·高碳伯醇概述 | 第27-29页 |
| ·高碳醇市场分析 | 第27-28页 |
| ·高碳醇制备的常规方法 | 第28-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0-41页 |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0-34页 |
| ·实验流程与实验步骤 | 第34-37页 |
| ·实验流程 | 第34-35页 |
| ·实验步骤 | 第35-37页 |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7页 |
| ·BET吸附分析 | 第37页 |
| ·程序升温还原 | 第37-38页 |
| ·反应性能评价 | 第38-41页 |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 ·费托合成反应物理量定义 | 第40-41页 |
| 第3章 催化剂表征分析与反应结果 | 第41-48页 |
|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 ·催化剂的外部形貌 | 第41页 |
| ·催化剂的BET表征 | 第41-42页 |
| ·催化剂还原性 | 第42-43页 |
| ·工艺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3-47页 |
| ·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空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合成气H_2与CO摩尔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 第48-58页 |
| ·动力学实验 | 第48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 ·费托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53-55页 |
| ·CO消耗速率模型的参数估值和模型检验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的性能 | 第58页 |
| ·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的本征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