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区块难动用储量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区块地质概况 | 第10-19页 |
| ·区块概况 | 第10-11页 |
| ·地层特征 | 第11-15页 |
| ·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 ·圈闭特征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沉积储层特征 | 第19-34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9-20页 |
| ·古地形 | 第19页 |
| ·古气候 | 第19页 |
| ·古盐度 | 第19-20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20-23页 |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20页 |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0-22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22-23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3-25页 |
| ·成分成熟度 | 第23-24页 |
| ·结构成熟度 | 第24页 |
| ·胶结物及其类型 | 第24-25页 |
| ·孔隙特征 | 第25-27页 |
| ·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 第25-26页 |
| ·孔隙结构 | 第26-27页 |
| ·储层物性 | 第27-2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 第29-30页 |
| ·储层分布 | 第30-31页 |
| ·储层岩石敏感性特征及对储层渗流的影响 | 第31-34页 |
| ·速敏性评价 | 第31-32页 |
| ·水敏性评价 | 第32页 |
| ·盐敏性评价 | 第32-33页 |
| ·酸敏性评价 | 第33页 |
| ·碱敏性评价 | 第33页 |
| ·综合评价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油气分布特征 | 第34-42页 |
| ·区域油气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34页 |
| ·M 区块九上段油气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 ·储量复算结果 | 第38-39页 |
| ·原油性质 | 第39页 |
| ·地层水性质 | 第39-40页 |
| ·地层温度与压力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 第42-54页 |
| ·已投产井开发效果评价 | 第42-43页 |
| ·脉冲热驱开采试验效果不明显 | 第42页 |
| ·蒸汽吞吐有效期短 | 第42页 |
| ·汽驱试验井组含水上升快 | 第42页 |
| ·火烧油层试验因设备故障而停止 | 第42-43页 |
| ·2003 年又一轮次蒸汽吞吐 | 第43页 |
| ·注水开发已初见成效 | 第4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网格划分 | 第43页 |
| ·油藏参数的处理 | 第43页 |
| ·岩石、流体参数 | 第43-45页 |
| ·历史拟合 | 第45页 |
| ·注水开发方式选择 | 第45-47页 |
| ·蒸汽吞吐方式开发 | 第45-46页 |
| ·蒸汽驱开发方式 | 第46页 |
| ·常温水驱方式 | 第46页 |
| ·开发方式优选结果 | 第46-47页 |
| ·水驱参数的确定及指标预测 | 第47-49页 |
| ·注入水温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 ·注水量优化 | 第48页 |
| ·注入压力的确定 | 第48-49页 |
| ·水驱开发指标预测 | 第49页 |
|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 第49-50页 |
| ·层系划分与组合的原则 | 第49-50页 |
| ·开发层系的确定结果及依据 | 第50页 |
| ·合理井网、井距和井型的确定 | 第50-51页 |
| ·井网 | 第50页 |
| ·井距 | 第50-51页 |
| ·井型 | 第51页 |
| ·合理油水井数比 | 第51页 |
| ·开发井位部署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详细摘要 | 第5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