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框架与应用初探--以东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2-14页 |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简要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框架与路线 | 第14-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关键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数据准备 | 第16-17页 |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及启示 | 第21-42页 |
·系统科学 | 第21-23页 |
·科学计算 | 第23-24页 |
·复杂性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地理科学 | 第26-39页 |
·地理科学发展史回顾 | 第26-28页 |
·地理系统的子系统划分 | 第28-33页 |
·地理系统相关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地理系统工程综合研究 | 第37-39页 |
·地理计算研究概况 | 第39页 |
·总结与启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 | 第42-60页 |
·地理系统工程的定义 | 第42-44页 |
·地理——发展律 | 第44-55页 |
·理、物“理”、地“理” | 第44-45页 |
·地理发展律的表现 | 第45-48页 |
·地理子系统划分的发展律 | 第48-49页 |
·发展律的根源 | 第49-51页 |
·发展律的模式 | 第51-54页 |
·发展观 | 第54-55页 |
·系统工程模式 | 第55-57页 |
·地理系统工程的模式 | 第57-58页 |
·总结及启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地理系统工程科学计算研究 | 第60-85页 |
·地理系统状态 | 第60-67页 |
·地理系统状态变量的提炼 | 第61-62页 |
·地理系统状态变量的度量 | 第62-65页 |
·地理系统状态表达 | 第65-67页 |
·突变输入 | 第67-71页 |
·区域地理系统突变输入的分类 | 第67-68页 |
·突变输入的量化 | 第68-71页 |
·地理模型形式的探讨 | 第71-73页 |
·地理特征模型 | 第73-77页 |
·区域系统变量相互关系分析 | 第74页 |
·特征尺度分析 | 第74-75页 |
·区域地理特征模型的初建 | 第75-76页 |
·模型解算的样本集设计 | 第76-77页 |
·区域响应模型 | 第77-79页 |
·模型分析工具及可视化表达 | 第79-82页 |
·模型分析工具 | 第79-81页 |
·可视化表达 | 第81-82页 |
·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研究的流程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地理系统工程初步研究 | 第85-111页 |
·东北地区概况 | 第85-87页 |
·东北地区的界定 | 第85-86页 |
·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 | 第86-87页 |
·东北地区的地理系统特点 | 第87页 |
·地理系统状态变量 | 第87-94页 |
·东北三省地理系统状态变量影响模型 | 第94-95页 |
·数据整理 | 第95-98页 |
·单元划分 | 第95页 |
·已逝时间点 | 第95-96页 |
·显著的突变输入 | 第96页 |
·针对地理特征模型的样本集设计 | 第96-98页 |
·模型解算与参数解释 | 第98-104页 |
·东北地区系统状态可视化表达 | 第104-106页 |
·对区域地理系统未来状态的预测 | 第106-109页 |
·外在突变型输入 | 第106-107页 |
·区域地理系统发展预测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研究总结 | 第111-11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相关讨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