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毛白杨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杨树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抗虫基因类型以及遗传转化机制 | 第12-13页 |
| ·杨树抗虫基因转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杨树抗虫基因工程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 第16-19页 |
| ·转基因植物可能成为超级杂草 | 第16页 |
| ·抗虫转基因植物带来的潜在危险 | 第16-17页 |
|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 第17页 |
| ·转基因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第17页 |
|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 2 败育毛白杨雄株-D 花粉发育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 第19-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 ·花药发育形态学观察 | 第20-21页 |
| ·花药壁和花粉的形成和发育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3 败育毛白杨雄株-D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2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 ·1% HgCl_2溶液对败育毛白杨雄株-D 外植体体表灭菌效果研究 | 第23-24页 |
| ·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研究 | 第24页 |
| ·继代和生根诱导培养研究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4 败育毛白杨雄株-D双抗虫基因转化的研究 | 第25-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 ·败育毛白杨雄株-D 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研究 | 第34-38页 |
| ·转化芽的获得与筛选 | 第38-39页 |
| ·转基败育毛白杨雄株-D的移栽 | 第39-40页 |
| ·转基因败育毛白杨雄株-D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5 转基因败育毛白杨雄株-D的抗虫性研究 | 第44-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 ·测试昆虫 | 第4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各转基因无性系对杨扇舟蛾和舞毒蛾幼虫死亡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抗虫无性系对不同龄期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抗虫无性系对杨扇舟蛾幼虫发育进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抗虫无性系对杨扇舟蛾幼虫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6 转基因741杨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 第50-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 ·实验材料与培养基 | 第50-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 ·转基因741杨根际微生物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55-62页 |
| ·转基因741杨外缘基因与土壤微生物间基因转移研究 | 第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附图 | 第72-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77页 |
| 导师简介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