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起诉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民事起诉制度的基础理念 | 第10-15页 |
(一) 裁判请求权的含义 | 第10-13页 |
(二) 裁判请求权的基本内容 | 第13-15页 |
1.诉诸法院的权利 | 第13-14页 |
2.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 第14-15页 |
二、国外相关制度考察 | 第15-20页 |
(一)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民事起诉制度 | 第15-17页 |
1.美国的起诉制度 | 第15-16页 |
2.德国的起诉制度 | 第16页 |
3.日本的起诉制度 | 第16-17页 |
(二) 国外起诉制度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17-20页 |
1.真正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要求 | 第18页 |
2.对起诉的要求主要是形式上的 | 第18页 |
3.一般没有受理制度的规定 | 第18页 |
4.可起诉案件的范围宽泛 | 第18-20页 |
三、我国民事起诉制度的现状及评析 | 第20-31页 |
(一) 我国民事起诉制度的现状 | 第20-24页 |
1.关于原告与本案的关系 | 第21-22页 |
2.关于有明确的被告 | 第22页 |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 | 第22-23页 |
4.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 第23-24页 |
(二) 我国民事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1.可诉范围的局限性 | 第24-27页 |
2.起诉条件的规定过于严格 | 第27-31页 |
四、我国民事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31-38页 |
(一) 进一步强化裁判请求权的保障意识 | 第31-32页 |
(二) 扩大纠纷的可诉范围 | 第32-33页 |
(三) 把原告界定为纯粹的程序当事人 | 第33-34页 |
(四) 放宽民事起诉条件 | 第34-36页 |
1.区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 | 第34页 |
2.建立立案登记制 | 第34-35页 |
3.防止在起诉证据审查中的不当和侵权 | 第35-36页 |
(五) 对当事人滥用民事起诉权行为的规制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