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1-19页 |
(一)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涵义及法律特征 | 第11-14页 |
1.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涵义 | 第12-13页 |
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二)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法理价值分析 | 第14-16页 |
1. 效率价值优先兼顾公平价值 | 第14-15页 |
2. 秩序价值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意义 | 第16-19页 |
1. 可以完善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 第17页 |
2. 可以实现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 | 第17-18页 |
3. 可以优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18页 |
4. 可以防止证券市场总体风险上升 | 第18页 |
5. 可以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引导理性投资 | 第18-19页 |
6. 可以传递正确的经济信息,为相关主体进行正确决策提供服务 | 第19页 |
二、成熟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9-28页 |
(一) 关于退市决定权限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1. 美国、香港关于退市决定权限的相关规定 | 第20页 |
2. 对美国、香港的退市决定权限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二) 关于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21-25页 |
1. 关于美国、日本、香港的退市标准的规定 | 第21-23页 |
2. 对美国、日本、香港的退市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三) 关于上市公司退市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1. 关于美国、日本、香港的退市程序的规定 | 第25-27页 |
2. 对美国、日本、香港的退市程序进行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三、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概述 | 第28-36页 |
(一) 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第28-31页 |
(二) 我国现有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难以有效实施的原因 | 第31-36页 |
1. 我国证券市场法治理念缺乏 | 第31-32页 |
2. 关于退市制度的决定权限不合理 | 第32页 |
3. 关于退市的标准不够科学,需要进一步细化 | 第32-34页 |
4. 关于退市程序的规定不够全面 | 第34-35页 |
5. 退市“出口”不畅 | 第35-36页 |
6. 关于退市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36页 |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 | 第36-47页 |
(一) 树立证券市场的法治信仰 | 第36-37页 |
(二) 明确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处理权限 | 第37-38页 |
1. 明确证监会和证交所关于退市的处理权限 | 第37-38页 |
2. 在证监会和证交所之间建立纠纷处理应对机制 | 第38页 |
(三) 细化退市标准 | 第38-40页 |
1. 明确退市标准中的数量值 | 第38-39页 |
2. 对“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规定给出明确的标准 | 第39页 |
3. 将“连续三年亏损”的标准改为以“累计亏损”为核心的标准 | 第39页 |
4. 增加非数量标准 | 第39-40页 |
5. 对股东是否获得股息作出规定 | 第40页 |
(四) 健全退市程序 | 第40-42页 |
1. 针对不同的退市原因,制定与之相适合的退市程序 | 第40-41页 |
2. 将给“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6个月的整改期限,改为1年 | 第41页 |
3. 增加上市公司的权利,保护上市公司的利益 | 第41-42页 |
(五) 建立多此次证券交易体系 | 第42-43页 |
1. 完善主板市场 | 第43页 |
2. 建立完善的二板市场 | 第43页 |
3. 完善场外交易市场 | 第43页 |
(六) 完善退市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3-47页 |
1. 完善破产制度 | 第44页 |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页 |
3. 健全公司收购、兼并的法律机制和操作规则 | 第44页 |
4. 完善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 第44-46页 |
5. 完善终止上市公司再上市机制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