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地被植物的涵义 | 第9-10页 |
·地被植物的不同理解 | 第9-10页 |
·地被植物的概念 | 第10页 |
·地被植物的内涵 | 第10-11页 |
·地被植物与草坪草 | 第10页 |
·地被植物与灌木带 | 第10-11页 |
·地被植物与花境材料 | 第11页 |
·地被植物与攀援植物 | 第11页 |
·园林地被植物的应用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国外地被植物的应用和研究概况 | 第12页 |
·国内地被植物的应用和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园林地被植物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3章 地被植物的类型 | 第19-29页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 第19-21页 |
·草本类地被植物 | 第19-20页 |
·木本类地被植物 | 第20页 |
·藤蔓类地被植物(藤本及攀援) | 第20-21页 |
·蕨类地被植物 | 第21页 |
·按生态学特性分类 | 第21-23页 |
·阳性地被植物 | 第21-22页 |
·阴性地被植物 | 第22页 |
·半阴性地被植物 | 第22页 |
·耐早地被植物 | 第22页 |
·耐水湿地被植物 | 第22页 |
·耐盐碱地被植物 | 第22-23页 |
·按观赏特点分类 | 第23-24页 |
·常绿地被植物 | 第23页 |
·观叶类地被植物 | 第23页 |
·观花类地被植物 | 第23-24页 |
·观果类地被植物 | 第24页 |
·芳香型地被植物 | 第24页 |
·按园林用途划分 | 第24-25页 |
·观赏型地被植物 | 第24页 |
·游憩型地被植物 | 第24-25页 |
·环保型地被植物 | 第25页 |
·保健型地被植物 | 第25页 |
·按应用方式分类 | 第25-29页 |
·整形装饰地被植物 | 第25页 |
·空旷地被植物 | 第25-26页 |
·林缘、疏林地被植物 | 第26页 |
·林下地被植物 | 第26-27页 |
·假山置石地被植物 | 第27页 |
·坡地和岸边地被植物 | 第27页 |
·行道绿篱地被植物 | 第27-28页 |
·立体绿化地被植物 | 第28页 |
·高速公路、立交桥下地被植物 | 第28-29页 |
第4章 地被植物的特性及功能 | 第29-39页 |
·地被植物的特性 | 第29-34页 |
·生物特性 | 第29页 |
·观赏特性 | 第29-33页 |
·应用特性 | 第33-34页 |
·园林地被植物的功能 | 第34-39页 |
·生态功能 | 第34-35页 |
·景观功能 | 第35-37页 |
·经济功能 | 第37-39页 |
第5章 地被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 | 第39-55页 |
·地被植物的选择标准 | 第39-40页 |
·植株低矮 | 第39页 |
·生命周期长 | 第39页 |
·抗逆性强 | 第39页 |
·耐粗放管理 | 第39页 |
·观赏效果佳 | 第39页 |
·无毒无异味 | 第39-40页 |
·地被植物的配置设计原则 | 第40-4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0-42页 |
·功能性原则 | 第42-43页 |
·艺术性原则 | 第43-47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47-48页 |
·地被植物与园林要素的搭配 | 第48-50页 |
·地被植物与上木的搭配 | 第48页 |
·地被植物与建筑的搭配 | 第48-49页 |
·地被植物与山石的搭配 | 第49页 |
·地被植物与水体的搭配 | 第49页 |
·地被植物与园路的搭配 | 第49-50页 |
·地被植物景观构成解析 | 第50-55页 |
·地被植物作为线 | 第50-51页 |
·地被植物作为面 | 第51-53页 |
·地被植物作为体 | 第53-55页 |
第6章 地被植物景观设计实例 | 第55-67页 |
·观赏型地被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 第55-58页 |
·以地被植物为主的花境设计 | 第55-57页 |
·野花组合 | 第57页 |
·矮生灌木地被植物景观 | 第57-58页 |
·生态保护型地被景观设计 | 第58-67页 |
·坡面绿化地被景观设计 | 第58-62页 |
·河道绿化地被景观设计 | 第62-67页 |
第7章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