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文文摘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 ·水稻籽粒形状及大小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 ·稻米粒形性状的遗传特征 | 第9-11页 |
| ·粒长的遗传 | 第9-10页 |
| ·粒宽的遗传 | 第10页 |
| ·谷粒长宽比的遗传 | 第10-11页 |
| ·粒厚的遗传 | 第11页 |
| ·谷粒重的遗传 | 第11页 |
| ·水稻粒形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近几年水稻粒形QTL的研究 | 第12-14页 |
| ·水稻粒形QTLs定位与克隆在育种上的意义和前景 | 第14页 |
|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4-18页 |
| ·第一代分子标记——RFLP | 第16页 |
| ·第二代分子标记——SSR | 第16-17页 |
| ·第三代分子标记——SNP | 第17-18页 |
| ·水稻基因定位的策略 | 第18-24页 |
| ·标记基因法 | 第18-19页 |
| ·初级三体分析法 | 第19页 |
| ·相互易位系法 | 第19-20页 |
| ·DNA分子标记法 | 第20-24页 |
|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20-22页 |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22-24页 |
| ·克隆的策略 | 第24-27页 |
| ·图位克隆技术(Map—based Cloning) | 第25-26页 |
| ·位置候选基因克隆法(Positional Candidate Cloning) | 第26页 |
| ·数量性状的基因克隆 | 第26-27页 |
| ·开题设想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田间实验 | 第29-30页 |
| ·粒形性状的遗传力研究 | 第30页 |
|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 ·CTAB法抽提水稻亲本及F1代群体DNA | 第30页 |
| ·吐温法提取分析定位群体DNA | 第30-31页 |
| ·SSR分析 | 第31-33页 |
| ·SSR扩增反应 | 第31-32页 |
| ·定位群体的PCR条件 | 第32页 |
| ·PAGE电泳 | 第32-33页 |
| ·群体构建与基因定位 | 第33-35页 |
| ·群体的构建 | 第33页 |
| ·基因定位 | 第33-35页 |
| ·近等基因池的构建 | 第33-34页 |
| ·多态性标记筛选与连锁分析 | 第34-35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 ·粒形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35-43页 |
| ·粒形性状的遗传力研究结果 | 第35页 |
| ·各组合的频率分布及遗传分析 | 第35-43页 |
| ·粒长的频率分布及遗传分析 | 第35-38页 |
| ·粒宽的频率分布及遗传分析 | 第38-41页 |
| ·长宽比的频率分布及遗传分析 | 第41-43页 |
| ·亲本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43-47页 |
| ·GL-2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7-51页 |
| ·BC_3F_2基因池分析结果 | 第47页 |
| ·将GL-2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 | 第47-51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51-55页 |
| ·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51-52页 |
| ·基因定位的结果 | 第52页 |
| ·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52-54页 |
| ·定位群体的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GL-2基因定位与克隆策略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