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阳光辐射变化对经济蓝藻螺旋藻形态、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缩略词(Abbreviations)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研究进展综述第14-42页
 第一节 螺旋藻的生物学研究和产业化状况第14-24页
  1 发现、分类、生活史和细胞学特征第14-17页
  2 生理学研究第17-22页
  3 营养价值、产业化状况和工艺第22-24页
 第二节 关于环境因子对蓝藻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第24-40页
  1 蓝藻光合作用概况第24-28页
  2 主要环境因子对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8-34页
  3 蓝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第34-40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0-42页
第二章 可见光与紫外辐射对藻丝形态、光合作用及浮性的影响第42-91页
 第一节 温度、可见光与紫外辐射对藻丝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第42-64页
  1 前言第42-4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3-51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温度对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3-44页
   ·紫外辐射处理及太阳辐射的测定第44-45页
   ·形态观察及指标测量第45-46页
   ·UVR和PAR及其组合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46页
   ·比较相同强度的UVR和PAR对藻丝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6-47页
   ·光强梯度照射时间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47页
   ·形态可塑性实验第47页
   ·氯霉素处理第47页
   ·总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的提取第47-48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48-50页
   ·蛋白浓度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第50-51页
   ·不同形态藻丝的耐光性比较第51页
  3 结果第51-62页
   ·温度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51-53页
   ·UVR和PAR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53-54页
   ·PAR强度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54-55页
   ·形态变化的可逆性第55-56页
   ·PAR辐射剂量与藻丝螺距的关系第56-57页
   ·氯霉素对藻丝形态变化的影响第57-58页
   ·对形态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蛋白第58-59页
   ·形态变化与膜蛋白的关系第59-60页
   ·形态变化(由松变紧)的光保护作用第60-62页
  4 讨论第62-64页
 第二节 不同波段可见光对藻丝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第64-80页
  1 前言第6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4-67页
   ·实验材料第64-65页
   ·光强测定第65页
   ·光照处理第65-66页
   ·形态观察第66-67页
   ·干重的确定及比生长速率的计算第67页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第67页
   ·光化学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的测定第67页
   ·色素(紫外吸收物质)的测定第67页
  3 结果第67-77页
   ·实验期间的太阳辐射情况第67-68页
   ·不同辐射处理对藻丝形态的影响第68-71页
   ·不同光线处理对生长的影响第71-72页
   ·不同辐射处理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第72-73页
   ·色素的变化第73-74页
   ·对PSII的影响第74-77页
  4 讨论第77-80页
 第三节 可见光及紫外辐射对藻丝浮性的影响第80-91页
  1 前言第80-8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实验材料第81页
   ·光照处理第81-82页
   ·温度控制第82页
   ·光合作用测定第82页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82页
   ·细胞浮性的计算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页
  3 结果第83-88页
  4 讨论第88-91页
第三章 活性氧自由基(ROS)对藻丝形态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第91-110页
 1 前言第91-9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2-98页
   ·实验材料第92页
   ·光照及过氧化氢(H_2O_2)处理第92-93页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第93-9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第94-95页
   ·ROS含量的测定(以H_2O_2的含量表示)第95-96页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第96页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96-97页
   ·生长的确定第97页
   ·光化学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第97页
   ·形态变化第97页
   ·质膜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97-98页
 3 结果第98-108页
   ·强光照射对SOD及CAT活性的影响第98-99页
   ·ROS产量的日变化第99-100页
   ·ROS(H_2O_2)对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第100-102页
   ·ROS对生长和色素的影响第102-104页
   ·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第104-106页
   ·对藻丝形态和质膜的影响第106-108页
 4 讨论第108-110页
第四章 无机碳供应对藻丝形态及CO_2浓缩机制(CCM)的影响第110-125页
 1 前言第110-11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11-114页
   ·实验材料及无机碳处理第111页
   ·无碳Zarrouk培养基的配制第111页
   ·光合放氧的测定第111-112页
   ·培养液中最大CO_2释放速率的计算第112页
   ·pH漂移(pH drift)曲线的测定第112页
   ·形态观察第112页
   ·色素测定第112-113页
   ·DIC浓度对光抑制的影响第113-114页
 3 结果第114-121页
   ·生长及pH的变化第115-116页
   ·对形态的影响第116页
   ·对细胞色素及其比例的影响第116-117页
   ·无机碳利用及CCM诱导第117-119页
   ·无机碳供应PSII的影响第119-121页
 4 讨论第121-125页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53页
在读期间论文完成情况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书籍与阅读
下一篇:语言中的概念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