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31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11-12页 |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2-18页 |
·经典遗传标记 | 第12-14页 |
·分子标记 | 第14-18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8-20页 |
·初级作图群体 | 第18-19页 |
·高级作图群体 | 第19页 |
·群体大小的确定 | 第19-20页 |
·QTL 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单标记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21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1-22页 |
·QTL 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22-23页 |
·Bayesian 方法 | 第23页 |
·QTL 上位性效应和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 第23-24页 |
·QTL 上位性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 第24页 |
·大豆种子油分和蛋白质相关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遗传图谱 | 第31-32页 |
·采用改进的SDS 法提取叶片总DNA | 第31-32页 |
·SSR 引物来源 | 第32页 |
·SSR 引物扩增 | 第32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2页 |
·数据处理与QTL 定位 | 第32页 |
·QTL 的命名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73页 |
·大豆油分含量QTL 分析 | 第33-53页 |
·2007 年5 个地点的大豆油分含量QTL 分析 | 第33-41页 |
·连续5 年大豆油分含量QTL 分析 | 第41-51页 |
·10 个环境定位大豆油分QTL | 第51-53页 |
·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 第53-73页 |
·2007 年5 个地点的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分析 | 第53-61页 |
·连续5 年蛋白质含量QTL 分析 | 第61-70页 |
·10 个环境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 第70-73页 |
4 讨论 | 第73-77页 |
·关于SSR 标记和SNP 标记 | 第73页 |
·标记偏分离热点及其对QTL 定位的可能影响 | 第73-74页 |
·主效QTL、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效应是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 第74-75页 |
·QTL 定位方法的比较 | 第75页 |
·QTL 与作物遗传改良 | 第75-77页 |
5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