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抢劫罪的特殊对象问题 | 第7-12页 |
第一节 不动产是否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7-8页 |
第二节 财产性利益和无体物是否可以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 | 第8-10页 |
一、欠条能否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 | 第8页 |
二、煤气、蒸汽、冷气、电等能源是否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8-9页 |
三、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9-10页 |
四、知识产权可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10页 |
第三节 非法财物和违禁品能否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抢劫罪加重情节 | 第12-31页 |
第一节 关于入户抢劫 | 第12-18页 |
一、对入户抢劫中的“入”的理解 | 第12-13页 |
二、对入户抢劫之“户”的理解 | 第13-14页 |
三、对2005 年出台的司法解释的一点看法 | 第14-18页 |
第二节 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 第18-22页 |
一、讨论几种特殊车型可否认定为公共交通工具 | 第18-20页 |
二、两种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行为的特例 | 第20-21页 |
三、关于旅客列车上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对《两抢意见》中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置疑 | 第22-25页 |
一、如何理解凶器和携带 | 第22-23页 |
二、对该条解释存在两点看法 | 第23-24页 |
三、一个相关的问题:持枪抢劫的枪是否可以是仿真枪或废枪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关于多次抢劫和抢劫数额巨大 | 第25-27页 |
一、对多次抢劫的理解 | 第25-26页 |
二、抢劫数额巨大的理解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关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 | 第27-31页 |
一、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因果联系 | 第27页 |
二、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范围 | 第27-28页 |
三、抢劫致重伤、死亡的司法认定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 第31-36页 |
第一节 抢劫罪既遂与未遂标准研究现状 | 第31页 |
第二节 抢劫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 | 第31-36页 |
一、基本犯罪的既遂与未遂 | 第31-33页 |
二、加重构成犯罪的既遂与未遂 | 第33页 |
三、事后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 | 第33-35页 |
四、把获取财物与否作为判断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意义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