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场火场模拟及结构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对大空间火灾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国外对大空间火灾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国内对大空间火灾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钢筋混凝土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对高温混凝土的研究状况 | 第18页 |
·国内对高温混凝土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商场火灾的基本特性与火灾模拟方法 | 第21-33页 |
·影响火灾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21-24页 |
·火灾荷载 | 第21-22页 |
·通风条件 | 第22-23页 |
·热释放速率 | 第23-24页 |
·火灾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 第24-27页 |
·网络模拟 | 第24-25页 |
·区域模拟 | 第25页 |
·场模拟 | 第25-26页 |
·场模拟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扁平大空间商场火灾的基本特性 | 第27-28页 |
·扁平大空间商场火灾的特点 | 第27页 |
·扁平大空间商场火灾的轰燃 | 第27-28页 |
·FDS介绍及基本理论 | 第28-32页 |
·FDS适用范围 | 第29页 |
·FDS求解的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FDS的燃烧模型 | 第30-31页 |
·FDS湍流模拟 | 第31-32页 |
·FDS辐射换热模拟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场火灾模拟 | 第33-52页 |
·火灾荷载调查 | 第33-40页 |
·国内外的部分火灾荷载调查统计 | 第33-34页 |
·可燃物燃烧性能及燃烧热值 | 第34-35页 |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场概况 | 第35-38页 |
·火灾荷载调查 | 第38-40页 |
·火灾荷载统计结果 | 第40页 |
·FDS火灾场景布置 | 第40-44页 |
·火灾发生场景的设计 | 第41-42页 |
·火源基本参数及火灾发展设定 | 第42-44页 |
·输出参数的设置 | 第4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50页 |
·热释放速率曲线 | 第44-45页 |
·室内平均温度过程 | 第45-47页 |
·水平方向温度场 | 第47-48页 |
·竖直方向温度场 | 第48-49页 |
·各楼层危险性比较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火灾下结构内部温度场分析 | 第52-65页 |
·概述 | 第52页 |
·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材料热工性能 | 第52-55页 |
·高温下混凝土的材料热工性能 | 第52-55页 |
·高温下钢筋的材料热工性能 | 第55页 |
·结构内部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55-57页 |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 第55页 |
·导热微分方程 | 第55-56页 |
·初始条件和定解条件 | 第56-57页 |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57-61页 |
·计算假定 | 第57-58页 |
·有限单元法求解非线性瞬态温度场分布过程 | 第58-60页 |
·单元的选取 | 第60页 |
·材料属性 | 第60页 |
·加载和求解 | 第60-61页 |
·截面温度场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柱截面温度场分析 | 第61-63页 |
·梁截面二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商场火灾下的结构危险性分析 | 第65-89页 |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65-68页 |
·高温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65-67页 |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 | 第67-68页 |
·火灾下框架结构温度内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68-83页 |
·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69页 |
·刚度等效截面 | 第69-71页 |
·框架梁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 第71-75页 |
·框架柱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 第75-79页 |
·框架内力变形计算结果 | 第79-83页 |
·火灾下框架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 | 第83-88页 |
·高温下混凝土强度的简化模型 | 第83页 |
·高温下钢筋强度模型 | 第83-84页 |
·三面受火梁的极限承载力 | 第84-86页 |
·高温下轴心受压圆柱的极限承载力 | 第86-87页 |
·市百一店火灾时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9-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附录 | 第98-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