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2章 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主要类型 | 第12-16页 |
| ·根据刑事案件处理主体不同的分类 | 第12-13页 |
| ·警察机关处理刑事案件 | 第12页 |
| ·检察机关处理刑事案件 | 第12-13页 |
| ·法院在审判程序外处理刑事案件 | 第13页 |
| ·其他行政机关处理刑事案件 | 第13页 |
|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处理刑事案件 | 第13页 |
| ·根据最终结果约束力不同的分类 | 第13-14页 |
| ·有拘束力或者终局性的 | 第13-14页 |
| ·无拘束力或者终局性的 | 第14页 |
| ·根据性质不同的分类 | 第14页 |
| ·行政性质方式 | 第14页 |
| ·民事性质方式 | 第14页 |
| ·准司法方式 | 第14页 |
| ·根据成熟度和在国内法律制度中地位的分类 | 第14-15页 |
| ·非制度化方式 | 第14-15页 |
| ·制度化方式 | 第15页 |
| ·根据与审判的关系分类 | 第15-16页 |
| ·审判前的刑事案件处理 | 第15页 |
| ·审判中的刑事案件处理 | 第15-16页 |
| 第3章 外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比较分析 | 第16-24页 |
| ·大陆法系国家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16-18页 |
| ·法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16-17页 |
| ·德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17-18页 |
| ·英美法系国家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18-21页 |
| ·英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18-20页 |
| ·美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 | 第20-21页 |
| ·两大法系国家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差异 | 第21-24页 |
| 第4章 中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24-31页 |
| ·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 | 第24-26页 |
| ·刑事和解 | 第24页 |
| ·刑事调解 | 第24-25页 |
| ·刑事和解和调解适用现状 | 第25页 |
| ·制度外刑事和解和调解的初现 | 第25-26页 |
| ·行政方式 | 第26-27页 |
| ·刑事法律规范中对案件进行行政化处理 | 第26页 |
| ·劳动教养 | 第26-27页 |
| ·裁量不起诉 | 第27-29页 |
| ·不起诉的分类 | 第27-28页 |
| ·不起诉制度适用的现状 | 第28-29页 |
| ·辩诉交易的尝试 | 第29-31页 |
| 第5章 中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必要性考察 | 第31-35页 |
| ·社会的变革为刑事案件的多元化处理提供了可能性 | 第31页 |
| ·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有利于破解刑事司法困境 | 第31-35页 |
| ·被害人的困境 | 第32页 |
| ·刑事被告人的困境 | 第32-34页 |
| ·司法机关的困境 | 第34-35页 |
| 第6章 中国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模式之建构 | 第35-41页 |
| ·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原则性规划 | 第35-38页 |
| ·制度建设的原则 | 第35-36页 |
| ·目的的设定 | 第36-37页 |
| ·时间规划 | 第37-38页 |
| ·非审判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具体制度建构 | 第38-41页 |
| ·刑事和解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38-39页 |
| ·行政手段的规制 | 第39页 |
| ·准司法手段的健全 | 第39-41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