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壹、行政立法体制概述 | 第9-20页 |
一、行政立法体制的内涵与类型 | 第9-10页 |
(一) 行政立法体制的内涵界定 | 第9页 |
(二) 行政立法体制的类型划分 | 第9-10页 |
二、我国行政立法体制现状 | 第10-17页 |
(一) 高层级行政机关享有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权 | 第10-11页 |
(二) 各级行政机关享有行政规范制定权 | 第11-12页 |
(三) 矛盾重重的“行政立法—行政规范”二分法 | 第12-15页 |
(四) 自上而下的职权立法体制 | 第15-17页 |
三、职权立法体制的固有缺陷 | 第17-20页 |
(一) 职权体制下行政立法的正当性不足 | 第17页 |
(二) 职权体制下行政立法缺乏有力制约 | 第17-18页 |
(三) 职权体制下立法权限无法灵活配置 | 第18-20页 |
贰、行政立法体制比较 | 第20-31页 |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立法体制简介 | 第20-28页 |
(一) 美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0-21页 |
(二) 英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1-23页 |
(三) 德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3-24页 |
(四) 日本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4页 |
(五) 法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4-27页 |
(六) 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立法体制 | 第27-28页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立法体制比较 | 第28-31页 |
(一) 授权型、职权型和准授权型三种体制并存 | 第28页 |
(二)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授权立法体制 | 第28-29页 |
(三) 法国采用职权立法体制有其历史原因 | 第29-30页 |
(四) 美国同时强调行政立法的民众参与和司法审查 | 第30-31页 |
叁、行政立法体制改革 | 第31-41页 |
一、改革的目标:确立授权立法体制 | 第31-33页 |
(一) 行政机关须依授权制定法规命令 | 第31-32页 |
(二) 行政机关可依职权制定行政规则 | 第32页 |
(三) 任何公民有权参与行政立法过程 | 第32页 |
(四) 法院有权撤销违法的法规命令与行政规则 | 第32-33页 |
二、确立授权立法体制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一) 授权体制可为行政立法提供足够正当性 | 第33页 |
(二) 授权体制可对行政立法形成强有力制约 | 第33页 |
(三) 授权体制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立法权限 | 第33-34页 |
三、确立授权立法体制的可行性 | 第34-36页 |
(一) 循序渐进的方式可实现两种体制的平稳过渡 | 第34-35页 |
(二) 申请立法授权和制定行政规则可避免规则短缺 | 第35页 |
(三) 组织和制度日趋完善的立法机关可担负起立法职责 | 第35-36页 |
四、确立授权立法体制的具体操作 | 第36-41页 |
(一) 宪法的重新解读 | 第36-39页 |
(二) 法律的解释和修改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