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影:构筑现代神话 | 第8-15页 |
第一节 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电影化的形式实验 | 第8-12页 |
第二节 从《尤利西斯》到《布卢姆》(2004):面向“现在”说话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文本分析:描述与阐释 | 第15-28页 |
第三章 命运共同体:文化对话与历史循环 | 第28-39页 |
第一节 “两希”文化:爱的“三圣一”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历史哲思:从莎士比亚到尼采 | 第32-39页 |
第四章 空间造型:意象祛魅 | 第39-48页 |
第一节 镜语·影调:原画复现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废镜头·空镜头:未完的余韵 | 第41-43页 |
第三节 镜子·常礼帽:精神分析与电影 | 第43-48页 |
第五章 修辞还是叙事:两种“看见”的方式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尤利西斯》(1967):间离效果·喜剧性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布卢姆》(2004):缝合体系·戏剧性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