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6-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6-19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 | 第16-18页 |
2. 考茨基的灌输思想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形成 | 第19-24页 |
1. 列宁的灌输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19-21页 |
2.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4-32页 |
1. 毛泽东对灌输理论的发展 | 第24-26页 |
2. 邓小平对灌输理论的发展 | 第26-28页 |
3. 江泽民对灌输理论的发展 | 第28-29页 |
4. 胡锦涛对灌输理论的发展 | 第29-32页 |
二、驳关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几种错误认识 | 第32-42页 |
(一) 驳“无用论” | 第32-34页 |
1. 接受“灌输”是思想理论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 第32页 |
2. 接受“灌输”是个体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必要途径 | 第32-33页 |
3. 坚持“灌输”是无产阶级政党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33-34页 |
(二) 驳“过时论” | 第34-38页 |
1. 坚持“灌输”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 | 第35-36页 |
2. 坚持“灌输”是应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现存问题的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3. 坚持“灌输”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要求 | 第37-38页 |
(三) 驳“强制论” | 第38-42页 |
1. “灌输”以自觉接受理论为基础 | 第39页 |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反对强制灌输 | 第39-40页 |
3. “强制论”是一种误识 | 第40-4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运用 | 第42-58页 |
(一)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 第42-46页 |
1. 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质 | 第42-43页 |
2. 提高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第43-44页 |
3. 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 第44页 |
4. 提高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 第44-45页 |
5. 提高教育者的表达能力 | 第45-46页 |
(二) 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 第46-48页 |
1. 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 第46-47页 |
2. 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提高“灌输”的针对性 | 第47-48页 |
(三)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第48-51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 | 第48-49页 |
2. 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49-50页 |
3. 不断拓展和丰富“灌输”的内容 | 第50-51页 |
(四) 改进运用灌输理论的方法 | 第51-58页 |
1. 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 | 第51-52页 |
2. 单向教育与双向交流相结合 | 第52-53页 |
3. 外在“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53页 |
4. 文化熏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53-54页 |
5. 理论教育与环境营造相结合 | 第54-55页 |
6. 常规“灌输”与网络“灌输”相结合 | 第55-58页 |
注释 | 第58-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