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万数字地貌图的设计与编制研究--以G-48昆明幅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9页 |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2-15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2 数字地貌图总体设计 | 第15-31页 |
| ·数字地貌图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模拟地貌图 | 第15页 |
| ·数字、数字化和数据、数据库 | 第15-16页 |
| ·数字地貌图、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 第16页 |
| ·数字地貌图编图特点 | 第16-17页 |
| ·编图基础资料 | 第17-18页 |
| ·数字地貌分类与图例系统 | 第18-27页 |
| ·国内外主要地貌分类方案评述 | 第18-21页 |
| ·数字地貌分类基本原则 | 第21-24页 |
| ·数字地貌分类方案 | 第24-25页 |
| ·数字地貌图例系统 | 第25-27页 |
| ·数字地貌编码体系 | 第27-29页 |
| ·数字地貌编码方式 | 第27页 |
| ·各层地貌类型编码方案 | 第27-29页 |
| ·数字地貌各层类型及编码 | 第29页 |
| ·数字地貌制图基本流程 | 第29-31页 |
| 3 基于 DEM的地貌形态要素图编制 | 第31-35页 |
| ·海拔分级图 | 第31页 |
| ·坡度图 | 第31-32页 |
| ·地势起伏度图 | 第32页 |
| ·地形三维图 | 第32-35页 |
| 4 1:100万数字地貌图编制方法 | 第35-50页 |
| ·关于1:100万数字地貌图 | 第35-36页 |
| ·遥感地貌解译与数字地貌图编制 | 第36-45页 |
| ·第零层平原与山地界线 | 第37-38页 |
| ·第一层基本地貌类型 | 第38-39页 |
| ·第二层成因类型 | 第39-40页 |
| ·第三层次级成因类型 | 第40页 |
| ·第四层形态类型 | 第40-41页 |
| ·第五层次级形态类型 | 第41页 |
| ·第六层坡度、坡向及其组合 | 第41-43页 |
| ·第七层物质组成或岩性 | 第43页 |
| ·第八层总的地貌类型 | 第43页 |
| ·形态结构类型分级分类解译 | 第43-45页 |
| ·喀斯特地貌解译 | 第45-48页 |
| ·本区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 第45页 |
| ·喀斯特地貌分类 | 第45-46页 |
| ·喀斯特地貌解译技术流程 | 第46-48页 |
| ·数字地貌图质量检查与控制 | 第48-50页 |
| 5 制图区地貌 | 第50-58页 |
|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 | 第50-52页 |
| ·平原 | 第50-51页 |
| ·台地 | 第51页 |
| ·丘陵 | 第51-52页 |
| ·山地 | 第52页 |
| ·地貌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 ·地貌形成与发育 | 第53-58页 |
| ·地貌形成的营力 | 第53-56页 |
| ·区域地貌发育史 | 第56-58页 |
| 6 结语与讨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附表1 | 第62-63页 |
| 附表2 | 第63-64页 |
| 附表3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