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再演绎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 问题的起源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的对象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五 研究的方法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我国传统院落空间的解析 | 第22-31页 |
·传统院落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25页 |
·院落的起源 | 第22-23页 |
·礼乐的影响 | 第23-24页 |
·风水的影响 | 第24-25页 |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质 | 第25-27页 |
·同构关系 | 第25页 |
·秩序关系 | 第25-26页 |
·聚合关系 | 第26-27页 |
·传统院落室内外空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室外渗透性 | 第27-28页 |
·室内功能性 | 第28页 |
·院落中建筑单体特质 | 第28-30页 |
·单体的弱化 | 第28页 |
·单体形式单一化 | 第28-29页 |
·单体等级化 | 第29页 |
·单体的文本化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我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实意义 | 第31-40页 |
·传统院落空间的类型分析 | 第31-36页 |
·空间原型分析 | 第31-34页 |
·群体构成分析 | 第34-36页 |
·传统院落的对于现代生活的价值 | 第36-37页 |
·安全性 | 第36页 |
·生态性 | 第36-37页 |
·交往性 | 第37页 |
·传统院落和现代建筑在空间构成上的联系 | 第37-39页 |
·空间围合方式 | 第37-38页 |
·空间围合材料 | 第38页 |
·空间组织方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我国传统院落住宅的重构和发展 | 第40-47页 |
·中国院落住宅发展历程 | 第40-43页 |
·鸦片战争前后 | 第40-41页 |
·五四运动到民国时期 | 第41-42页 |
·建国初期 | 第42-43页 |
·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 | 第43-44页 |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43页 |
·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43-44页 |
·交往模式的变化 | 第44页 |
·现代院落住宅形成背景 | 第44-46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4-45页 |
·施工技术条件 | 第45页 |
·文化氛围条件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院落住宅的类型分析 | 第47-75页 |
·当代院落住宅调研实例分析 | 第47-57页 |
·别墅及低层住宅 | 第47-51页 |
·多层及高层住宅 | 第51-57页 |
·院落空间类型构成分析 | 第57-64页 |
·别墅及低层住宅院落布局 | 第57-60页 |
·多层及高层住宅院落布局 | 第60-64页 |
·当代院落住宅和传统院落的差异 | 第64-67页 |
·规划设计程序的不同 | 第64-65页 |
·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 | 第65-67页 |
·院落住宅设计方法 | 第67-73页 |
·类型的选择 | 第67-68页 |
·原型的提取 | 第68-69页 |
·地域的文化 | 第69-70页 |
·适宜的尺度 | 第70-71页 |
·空间的模糊 | 第71-72页 |
·界面的处理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对于我国当代院落住宅的思考 | 第75-83页 |
·重新审视地域主义 | 第75-77页 |
·地域主义的消失 | 第75-76页 |
·地域主义的存在 | 第76-77页 |
·当代院落住宅的“实验建筑” | 第77-80页 |
·中国试验建筑的艺术特征 | 第77-78页 |
·实验院落式住宅的实例调研 | 第78-80页 |
·传统院落住宅的发展趋势 | 第80-82页 |
·传统院落住宅现象到“新地域主义”的转变 | 第80-81页 |
·院落住宅向高层和高密度发展的趋势 | 第81页 |
·绿色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院落住宅的创新实践 | 第83-90页 |
·北京西山创意产业基地 | 第83-86页 |
·温哥华森林二期 | 第86-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