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1 苏铁类植物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试验材料 | 第15-1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八种苏铁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 第16-17页 |
·八种苏铁对光的反应特性的测定 | 第17页 |
·八种苏铁对CO_2浓度的反应特性的测定 | 第17-18页 |
·八种苏铁对温度的反应特性的测定 | 第18-19页 |
·八种苏铁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测定 | 第19页 |
·光对苏铁植物伤害作用的测定 | 第19-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49页 |
·八种苏铁植物的光合日变化 | 第21-29页 |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21页 |
·八种苏铁净光合速率(P_n)的日变化 | 第21-23页 |
·八种苏铁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 | 第23-24页 |
·八种苏铁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 | 第24-26页 |
·八种苏铁胞间CO_2浓度(C_i)的日变化 | 第26-27页 |
·八种苏铁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 | 第27-29页 |
·八种苏铁对光的反应特性 | 第29-32页 |
·八种苏铁的光响应曲线 | 第29-30页 |
·八种苏铁的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比较 | 第30-31页 |
·暗呼吸速率(R_d)的比较 | 第31-32页 |
·八种苏铁对CO_2的反应特性 | 第32-37页 |
·八种苏铁的CO_2响应曲线 | 第32-34页 |
·八种苏铁CO_2补偿点(Γ)的比较 | 第34页 |
·八种苏铁羧化效率(CE)的比较 | 第34-36页 |
·八种苏铁光呼吸速率(R_p)比较 | 第36-37页 |
·八种苏铁对温度的反应特性 | 第37-39页 |
·八种苏铁的温度响应曲线 | 第37-39页 |
·最适温度、高温补偿点与低温补偿点 | 第39页 |
·八种苏铁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初步探索 | 第39-47页 |
·八种苏铁光合作用对强光的反应 | 第39-47页 |
·光对苏铁植物伤害作用的初步探索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9-57页 |
·八种苏铁植物的光合日变化 | 第49-51页 |
·八种苏铁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差异 | 第49页 |
·气孔导度对日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八种苏铁日变化中"午休"现象的讨论 | 第50-51页 |
·八种苏铁对光的反应特性 | 第51-52页 |
·八种苏铁对CO_2的反应特性 | 第52-53页 |
·八种苏铁CO_2响应曲线的种间比较 | 第52页 |
·有关三种苏铁CO_2响应曲线的不饱和现象的讨论 | 第52-53页 |
·八种苏铁对温度的反应特性 | 第53-54页 |
·八种苏铁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54-56页 |
·苏铁光合电子流的分配状况与光强的关系 | 第54-55页 |
·八种苏铁植物光合作用的Rubisco氧化和羧化速率分析 | 第55页 |
·苏铁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和热耗散的份额变化 | 第55-56页 |
·光对苏铁植物伤害作用的初步探索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