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前言 | 第10-20页 |
| ·马铃薯淀粉生产的产污分析 | 第10-12页 |
| ·马铃薯淀粉生产的概况 | 第10页 |
| ·马铃薯淀粉生产综合废水的产生 | 第10-11页 |
| ·马铃薯淀粉废水各工段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 第11-12页 |
| ·淀粉加工废水治理现状及分析 | 第12-19页 |
| ·絮凝沉淀处理法 | 第12-13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13-16页 |
| ·厌氧与好氧或絮凝沉淀与生物处理结合的综合法 | 第16-17页 |
| ·光合细菌降解有机物法 | 第17-18页 |
| ·淀粉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 第18-19页 |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试验条件及方法 | 第20-23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试验废水制备 | 第20页 |
| ·试验接种污泥 | 第20页 |
|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1页 |
| ·试验内容 | 第21页 |
| ·试验设备 | 第21-22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2-23页 |
| 第三章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混凝强化固液分离的预处理试验研究 | 第23-35页 |
|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固液分离的意义 | 第23页 |
| ·混凝强化固液分离理论 | 第23-25页 |
| ·混凝原理 | 第24-25页 |
| ·压缩双电层作用 | 第24页 |
| ·电性中和作用 | 第24页 |
| ·吸附架桥作用 | 第24-25页 |
| ·卷扫与网捕作用 | 第25页 |
| ·混凝动力学 | 第25页 |
| ·常用混凝药剂 | 第25-27页 |
| ·硫酸铝 | 第25-26页 |
| ·三氯化铁 | 第26页 |
| ·聚合氯化铝 | 第26-27页 |
| ·聚丙烯酰胺 | 第27页 |
| ·混凝的操作程序 | 第27页 |
| ·混凝药剂的筛选及用量研究试验 | 第27-31页 |
| ·试验条件 | 第27-28页 |
| ·试验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 ·混凝剂投加量的研究 | 第29-30页 |
| ·助凝剂PAM 最佳投药量的确定试验 | 第30-31页 |
| ·影响混凝强化固液分离效果的因素 | 第31-34页 |
| ·水力条件 | 第31-32页 |
| ·水温 | 第32页 |
| ·pH 值 | 第32-33页 |
| ·沉降时间 | 第33-34页 |
|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混凝强化固液分离的预处理效果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水解酸化工艺试验研究 | 第35-43页 |
| ·水解酸化工艺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 ·水解酸化机理与特点 | 第35-39页 |
|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 第35-37页 |
| ·水解发酵反应 | 第35-37页 |
| ·产乙酸反应 | 第37页 |
| ·水解酸化工艺与厌氧发酵的区别 | 第37-38页 |
| ·水解酸化工艺的特点 | 第38-39页 |
| ·影响水解酸化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 ·水解酸化过程的判断指标 | 第40-41页 |
| ·水解酸化池的调试运行及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UASB处理工艺研究 | 第43-55页 |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处理机理与特点 | 第43-46页 |
| ·厌氧生物处理的发展概述 | 第43-44页 |
|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 第45-46页 |
|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 | 第45-46页 |
| ·厌氧生物处理的缺点 | 第46页 |
| ·UASB 工艺与试验设备简介 | 第46-49页 |
| ·UASB 的基本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 ·USAB 的工艺特点 | 第48-49页 |
| ·UASB 反应器的启动试验研究 | 第49-51页 |
| ·UASB 反应器的启动 | 第49-50页 |
| ·影响UASB 反应器启动的因素 | 第50-51页 |
| ·接种污泥 | 第50-51页 |
| ·污泥的接种浓度 | 第51页 |
| ·有机负荷的增加方式 | 第51页 |
| ·废水的性质 | 第51页 |
| ·UASB 反应器污泥颗粒化与实验运行效果 | 第51-52页 |
| ·UASB 反应器运行的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52页 |
| ·酸碱平衡 | 第52-53页 |
| ·温度 | 第53页 |
| ·不溶性杂质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氧化塘工艺 | 第55-61页 |
| ·稳定塘处理技术概论 | 第55-57页 |
| ·稳定塘处理技术 | 第55页 |
| ·稳定塘净化废水的原理 | 第55-56页 |
| ·曝气塘处理技术概述 | 第56-57页 |
| ·稳定塘的优缺点 | 第57页 |
| ·稳定塘的优点 | 第57页 |
| ·稳定塘的缺点 | 第57页 |
| ·影响稳定塘的主要因素 | 第57-59页 |
| ·氧的转移 | 第57-58页 |
| ·光照 | 第58页 |
| ·温度 | 第58页 |
| ·营养物 | 第58页 |
| ·有害物质 | 第58-59页 |
| ·酸碱度 | 第59页 |
| ·稳定塘试验装置 | 第59页 |
| ·曝气氧化塘的实验运行结果 | 第59页 |
| ·曝气氧化塘运行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 ·溶解氧(DO) | 第59-60页 |
| ·pH 值 | 第60-61页 |
| 第七章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试验效果与技术经济分析 | 第61-64页 |
| ·处理效果 | 第61-62页 |
| ·技术经济分析 | 第62-63页 |
| ·混凝阶段技术经济分析 | 第62页 |
| ·生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62-63页 |
| ·工艺技术经济比较 | 第63-64页 |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4-66页 |
| ·试验结论 | 第64页 |
| ·建议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