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长沙县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 第10页 |
| ·长沙县行政区划与农牧业经济 | 第10页 |
| ·长沙县生猪品种资源与畜牧生产 | 第10-11页 |
| ·长沙县生猪饲养管理经营状况 | 第11-12页 |
| ·长沙县生猪疫病的防治 | 第12-16页 |
| ·防疫工作现状 | 第12-13页 |
| ·兽医组织机构与防疫体系建设 | 第13-14页 |
| ·动物检疫发展情况 | 第14-15页 |
| ·动物疫病防治情况及兽用生物制品在我县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 ·流行情况调查 | 第17页 |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记录与汇总 | 第17页 |
| ·乳胶凝集试验 | 第17-18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8页 |
| ·病原学检测 | 第18页 |
| ·PCR方法 | 第18-19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28页 |
| ·长沙县主要流行的猪传染病 | 第19-22页 |
| ·猪传染性胃肠炎 | 第19页 |
| ·猪喘气病 | 第19-20页 |
| ·猪瘟 | 第20-21页 |
| ·猪五号病 | 第21-22页 |
| ·主要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 ·主要病理变化 | 第23-25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25-26页 |
| ·病原学检测 | 第26-28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28-39页 |
| ·长沙县生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 第28-30页 |
| ·传染病的种类多,旧病未除、新病不断,危害加重 | 第28页 |
| ·生猪疫病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 第28页 |
| ·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 第28-29页 |
| ·猪呼吸系统疾病严重 | 第29-30页 |
| ·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养猪业的主要疫病 | 第30页 |
| ·猪腹泻病影响比较严重 | 第30页 |
| ·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对猪传染病出现的新情况认识不足 | 第30-31页 |
| ·引种混乱、检疫不严 | 第31页 |
| ·兽药、疫苗质量不稳定,使用不当 | 第31页 |
| ·诊断手段落后,不重视免疫监测 | 第31-32页 |
| ·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明显和严重 | 第32页 |
| ·饲养环境的日益恶化是造成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原因 | 第32-33页 |
| ·其他原因 | 第33页 |
| ·防制措施 | 第33-39页 |
|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 第33-34页 |
| ·全面建立动物疫病诊断、疫情监测预报体系 | 第34页 |
|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 第34-35页 |
| ·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管理,实行强制免疫预防 | 第35-36页 |
| ·研发新型兽药,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 第36-37页 |
| ·加强检疫、监测,实施产地定点屠宰 | 第37页 |
| ·对疫病进行积极综合治疗 | 第37页 |
| ·做好猪瘟的预防或净化工作 | 第37页 |
| ·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或避免猪群的应激因素发生 | 第37-38页 |
| ·学习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