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1 链霉菌及其抗生素 | 第15-23页 |
·链霉菌的基本特点 | 第15-16页 |
·链霉菌产生的抗菌素 | 第16-23页 |
·链霉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第16-17页 |
·链霉菌产生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第17-18页 |
·链霉菌产生的多烯抗生素 | 第18-19页 |
·链霉菌产生的含磷多糖类抗生素 | 第19页 |
·链霉菌产生的聚醚类抗生素 | 第19-20页 |
·链霉菌产生的苯烃基胺类抗生素 | 第20页 |
·链霉菌产生的四环类抗生素 | 第20-21页 |
·链霉菌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 | 第21页 |
·链霉菌产生的其他抗生素 | 第21-23页 |
2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抗生素的一般开发模式 | 第23-24页 |
·农用抗生素开发研究要点 | 第24-26页 |
·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4-25页 |
·开发价值的初步评价 | 第25页 |
·拮抗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25页 |
·发酵工艺优化 | 第25-26页 |
·抗生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26页 |
3 微生物抗植物病毒剂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微生物抗植物病毒活性物的来源 | 第26-29页 |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 第26-27页 |
·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 | 第27-28页 |
·真菌及其代谢产物 | 第28-29页 |
·微生物抗植物病毒物质的作用机制 | 第29-31页 |
·抑制植物病毒侵染 | 第29页 |
·抑制病毒的复制 | 第29-30页 |
·诱导植物抗性 | 第30-31页 |
·微生物抗植物病毒物质的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盆栽植株筛选法 | 第31页 |
·离体培养筛选法 | 第31-32页 |
·开发微生物抗植物病毒物质的展望 | 第32页 |
4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抗病毒活放线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3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材料 | 第34-36页 |
·土壤样品 | 第34-35页 |
·试验用植物品种 | 第35页 |
·供试毒源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9页 |
·土壤放线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6-37页 |
·分离菌株的纯化和保藏 | 第37页 |
·抗病毒放线菌的初筛试验 | 第37-38页 |
·抗病毒放线菌的复筛试验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土壤放线菌菌株的分离、纯化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不同培养基对放线菌分离的影响 | 第39-40页 |
·重铬酸钾K_2Cr_2O_7对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土样热处理温度对放线菌分离的影响 | 第41-42页 |
·孢子活化条件对放线菌分离的影响 | 第42页 |
·抗病毒放线菌的初筛结果 | 第42-44页 |
·抗病毒放线菌的复筛结果 | 第44-47页 |
·抗病毒放线菌的复筛 | 第44页 |
·HNS2-2对TMV在枯斑寄主曼陀罗上的作用效果 | 第44-46页 |
·HNS2-2的代谢产物对TMV在系统侵染寄主上的防效 | 第46-4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抗TMV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 第50-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60页 |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51-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主要溶液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供试菌株来源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54页 |
·分类鉴定培养基(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 | 第52-53页 |
·分类鉴定培养基(生理生化特征) | 第53-54页 |
·其他培养基 | 第54页 |
·形态培养特征观察 | 第54页 |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第54-55页 |
·明胶液化 | 第54-55页 |
·淀粉水解 | 第55页 |
·牛奶的凝固与陈化 | 第55页 |
·纤维素水解试验 | 第55页 |
·硝酸盐还原 | 第55页 |
·碳源利用 | 第55页 |
·16S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55-60页 |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56-57页 |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57页 |
·连接反应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7-58页 |
·D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8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8页 |
·检测 | 第58-60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HNS2-2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60-62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62-63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63-65页 |
·菌株HNS2-2鉴定结果 | 第6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HNS2-2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7-8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试验菌株来源 | 第68页 |
·培养基 | 第68页 |
·活性物质检测指示菌的筛选 | 第68页 |
·碳源、氮源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68-70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69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69页 |
·碳氮源正交优化实验 | 第69-70页 |
·培养条件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71页 |
·温度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初始pH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接种量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装液量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种龄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发酵时间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0页 |
·发酵过程中菌丝生长发育的规律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活性物质检测指示菌的筛选 | 第71页 |
·碳源、氮源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1-73页 |
·培养条件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3-78页 |
·温度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3-74页 |
·初始pH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4页 |
·接种量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4-75页 |
·装液量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5页 |
·种龄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5-76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6页 |
·发酵时间对菌株HNS2-2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6页 |
·发酵过程中菌丝生长发育的规律 | 第76-7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第五章 HNS2-2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追踪研究 | 第81-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4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试验用植物品种 | 第81页 |
·供试毒源 | 第81页 |
·HNS2-2发酵液 | 第81页 |
·主要试剂 | 第81页 |
·其它设备 | 第81-82页 |
·TMV提纯程序 | 第82页 |
·发酵液的预处理活性测定 | 第82-83页 |
·预处理发酵液的透析分离及活性测定 | 第83页 |
·透析外渗液的萃取分离及活性测定 | 第83-84页 |
·有机相、水相复合物对TMV在曼陀罗上的抑制作用 | 第83页 |
·有机相、水相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第83页 |
·混合处理时间对萃取相复合物体外抑制病毒作用的影响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不同预处理对发酵液抗病毒活性的影响 | 第84页 |
·发酵液中大小分子复合物的抗病毒活性比较 | 第84-85页 |
·萃取分离物的抗病毒活性比较 | 第85-8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9-90页 |
1 结论 | 第89页 |
2 创新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103页 |
附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