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辅酶Q_(10)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理药理功能 | 第8-9页 |
| ·辅酶Q_(10)的生产方法 | 第9-10页 |
| ·辅酶Q_(10)的生产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生产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生产现状 | 第10-11页 |
| ·辅酶Q_(10)的市场概况 | 第11-12页 |
| ·国际市场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内市场概况 | 第12页 |
| ·辅酶Q_(10)的化学合成方法与工艺研究进展概述 | 第12-22页 |
| ·不以茄尼醇为原料逐步延长侧链的全化学合成法 | 第12-14页 |
| ·以茄尼醇为原料的半化学合成法 | 第14-22页 |
| ·选题背景及立题意义 | 第22-23页 |
| 第2章 侧链直接引入法合成辅酶Q_(10) | 第23-35页 |
| ·产品分析与表征 | 第23页 |
| ·分析仪器与方法 | 第23页 |
| ·表征仪器与方法 | 第23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 ·实验操作 | 第24-27页 |
| ·茄尼基溴的合成 | 第24-25页 |
| ·茄尼基丙酮的合成 | 第25页 |
| ·异十异戊二烯醇的合成 | 第25-26页 |
| ·氢醌的合成 | 第26页 |
| ·辅酶Q_(10)的合成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 ·合成茄尼基溴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 ·合成茄尼基丙酮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合成异十异戊二烯醇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合成氢醌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合成辅酶Q_(10)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第3章 侧链延长法合成辅酶Q_(10) | 第35-49页 |
| ·产品分析与表征 | 第35页 |
| ·分析仪器与方法 | 第35页 |
| ·表征仪器与方法 | 第35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 ·实验操作 | 第36-40页 |
| ·反式-1-苯磺酰基-2-甲基-4-羟基-2-丁烯的合成 | 第36-37页 |
| ·6-(4-苯磺酰基-3-甲基-2-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的合成 | 第37-38页 |
| ·6-(3',7',11',15',19',23',27',31',35',39'-十甲基-4'-苯磺酰基四十碳-2',6',10',14',18',22',26',30',34',38'-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的合成 | 第38-39页 |
| ·辅酶Q_(10)的合成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 ·合成反式-1-苯磺酰基-2-甲基-4-羟基-2-丁烯的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 ·合成6-(4-苯磺酰基-3-甲基-2-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的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 ·合成6-(3',7',11',15',19',23',27',31',35',39'-十甲基-4'-苯磺酰基四十碳-2',6',10',14',18',22',26',30',34',38'-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 ·合成辅酶Q_(10)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3页 |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侧链直接引入法合成辅酶Q_(10)的主要结论 | 第49页 |
| ·侧链延长法合成辅酶Q_(10)的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辅酶Q_(10)两种不同合成工艺路线的主要创新点 | 第50-51页 |
| ·侧链直接引入法合成工艺路线的主要创新点 | 第50页 |
| ·侧链延长法合成工艺路线的主要创新点 | 第50-5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图谱 | 第57-6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