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引言 | 第13-21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逐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13-14页 |
·逐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14-15页 |
·社会保障的内涵 | 第15-18页 |
·社会保障的概念 | 第15-17页 |
·社会保障的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19页 |
·对比研究法 | 第19页 |
·数量分析法 | 第19页 |
·创新及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2.理论综述 | 第21-43页 |
·二元经济模型 | 第21-26页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 第21-23页 |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23-24页 |
·托达罗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 | 第24-26页 |
·斯塔克的相对贫困假说 | 第26页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 第26-34页 |
·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 第26-27页 |
·德国新历史学派 | 第27-28页 |
·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 | 第28-30页 |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 | 第30-31页 |
·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 第31-32页 |
·二战后西方主要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32页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 第32-34页 |
·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 | 第34-36页 |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4-35页 |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5-36页 |
·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36-43页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第36-37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37-38页 |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 第38-40页 |
·关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需要统筹的问题 | 第40-43页 |
3.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第43-61页 |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3-46页 |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43页 |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特点 | 第44-45页 |
·德国近年来社会保障暴露的问题与政策 | 第45-46页 |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9页 |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46-47页 |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第47-48页 |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第48-49页 |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9-51页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0页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第50页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及改革 | 第50-51页 |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1-54页 |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51-52页 |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第52-53页 |
·日本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3-54页 |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4-58页 |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54-56页 |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56-57页 |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第57-58页 |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8页 |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对我国的启示 | 第58-61页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 | 第58-59页 |
·工业化的推进促使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 第59-60页 |
·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第60页 |
·以渐进的方式使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 | 第60-61页 |
4.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分析 | 第61-79页 |
·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61-70页 |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61-65页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65-70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化 | 第70-73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73-76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工业化战略取向的客观要求 | 第73-74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 | 第74-75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和城乡分治的格局 | 第75-76页 |
·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评价 | 第76-79页 |
·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影响 | 第76-77页 |
·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影响 | 第77-79页 |
5.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 第79-91页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 第79-81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79-80页 |
·农村社会救助 | 第80页 |
·农村医疗保障 | 第80-81页 |
·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第81-83页 |
·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 第83-91页 |
·家庭保障面临的挑战 | 第83-86页 |
·农民承担的风险不断增大 | 第86-87页 |
·农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 第87-89页 |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接纳社会结构转型中出现的新对象 | 第89-91页 |
6.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 第91-152页 |
·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91-94页 |
·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 第91页 |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第91-92页 |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原则 | 第92-93页 |
·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单位)、国家共同负担的原则 | 第93页 |
·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 | 第93-94页 |
·法制化原则 | 第94页 |
·农村农业人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第94-104页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 第94-95页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95-98页 |
·城市反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 第98-100页 |
·税收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 第102-104页 |
·以土地换保障: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04-116页 |
·土地对农民的多种效用 | 第104-105页 |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第105-107页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 | 第107-111页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 第111-116页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 | 第116-124页 |
·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经济学分析 | 第116-119页 |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9-120页 |
·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 第120-122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析 | 第122-124页 |
·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124-135页 |
·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现状和特征 | 第124-125页 |
·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 第125-126页 |
·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下农民工流动机制分析 | 第126-129页 |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和分析 | 第129-132页 |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 第132-135页 |
·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 第135-140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和现状分析 | 第135-138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设想 | 第138-140页 |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第140-152页 |
·城市社会保障的经济学模型 | 第140-143页 |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143-145页 |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145-148页 |
·我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148-149页 |
·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革 | 第149-152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展望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注释 | 第156-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页 |